English

天地交响

2008-11-2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新华社记者 朱鸿亮 我有话说

掌声、鲜花、泪水、激动的人群和不愿离去的听众……感动,伴随着神舟七号载人航天先进事迹巡回报告团5省之行的每一天、每一地。

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天涯海角,北国之边――在这个冬天,神七英雄们把载人航天的感人事迹和伟大精神,深深烙印在了无数被感动的心灵中。

热泪伴着心

灵的震撼

11月14日,海南省人大会堂,刘伯明代表航天员作报告。

“在地面上很容易做到的事情,在太空却变得很复杂。比如拧一个螺丝钉,如果着力点不对,就会出现螺丝钉没转,自己却转起来的情况。”说到这儿,语气平静的他突然顿住。

寂静,近10秒的寂静后,听众发现:刘伯明分明是在落泪。英雄无语泪下!雷鸣般的掌声,一遍遍响起。英雄哽咽,听众含泪。英雄也有落泪时,只是未到动情处。

事后,刘伯明回忆:“说着说着,就回到了空中飞行的那段情形。想起出舱前艰难的操作,想起全体航天人付出的巨大努力,想起中国人终于实现了太空行走的梦想,感情很复杂、很激动……”

在神七先进事迹报告团的每一场报告中,听众无疑都从英雄的复杂心情中感受到了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从稚嫩孩童到白发老翁,从机关干部、工人、农民到大、中、小学生,参加报告会的很多听众坦言,航天人的真实经历和真切情感,让他们倍受感动和鼓舞。

在有2300余名听众的山东会堂,报告感人处全场鸦雀无声,灯光下听众的泪花清晰可见;在有1000多名听众的太原工人文化宫,报告精彩处,掌声如雷鸣般经久不息……

“这是一次载人航天精神和伟大民族精神的深刻教育,也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山东省一名机关干部说。

为什么人们的眼睛充满泪水

为什么巡回报告震撼了无数的普通百姓?为什么载人航天牵动了全社会的目光?

震撼人心的报告中,人们渐渐找到了答案――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中,酒泉卫星发射中心511名家在灾区的官兵没有一个人离岗;

火箭人为攻克技术难关,短短3年内“试验数据和报告可铺满百米跑道”;

航天服研制人员呕心沥血,用不到4年时间兑现了“让航天员穿着我们自己的舱外航天服出舱”的承诺;

远望三号船遭遇5次7级大风却开辟出了属于“远望人自己的新航线”;

飞船研制团队昼夜加班,突破飞船系统的出舱关键技术;电子科技人员一丝不苟,打造出“放飞神七的风筝线”;

空间应用系统攻坚克难,让“太空中多了一双看天地的眼睛”;

挑战身体心理极限、圆满完成出舱任务的航天员誓言:“即使回不去,也要让五星红旗在太空留下永远的瞬间!”

……

“很多年没有流泪了。这次,却没有忍住。”海口市民刘双喜听完报告后久久不肯离去,他说,“太不容易了。锲而不舍、兢兢业业、勇于拼搏、淡泊名利,没有一样是容易做到的,可航天人都做到了。”

在哈尔滨,电视主持人朱丹深情地说,从在荒无人烟的大漠建造中国第一座航天城,到在浩瀚无垠的太空留下中国人第一个足迹,是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用智慧和生命架起了通往宇宙的天梯”。

循着英雄的足迹

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载人航天工程所孕育的伟大精神,将不断注入中华民族腾飞的伟大事业中。

听完报告后,山西医科大学王安琪说,要把航天工作者的精神融入日常学习生活中,激励自己刻苦学习、砥砺进取。

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的王秀红说,作为基层科技工作者,今后要继承航天精神,在自己的岗位上为载人航天事业作出更多贡献。

济南军区空军某部指导员胥继勇说,3名航天员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军人的价值,是我们军人的骄傲和学习的榜样。

山西、海南、陕西、山东、黑龙江等地干部群众纷纷表示,要把大力弘扬载人航天精神,作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作为应对当前复杂经济形势的强大精神动力,踏实工作,努力奋斗,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两个月前,神七凯旋,我国空间站建设三部曲的第一乐章已然奏响;如今,中华大地上,一个更为宏大、更为激昂的乐章正在响起……

这,是天与地的交响。这交响中,蕴含着的是一个伟大民族自强不息的灵魂。

新华社北京11月23日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