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侨乡汕头:“百载商埠”新辉煌

2008-11-2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张景华 吴春燕 我有话说
1981年11月14日,汕头经济特区正式创办。近30年来,汕头靠解放思想开拓,靠艰苦创业拼搏,以特区为先锋,以侨引资,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先后赢得了“全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中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荣誉。

没有华

侨就没有汕头经济特区

“有海水处就有华侨,有华侨处就有潮人”。素有“岭东门户、华南要冲”之称的汕头,因华侨众多而闻名,仅在海外的潮汕乡亲就达300多万,遍布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海外交往的独特人缘、地缘、亲缘优势,使汕头成为最早对外开放的经济特区之一。

改革开放初期,汕头实施“以侨引侨、以侨引外、以外引外”的经济发展战略,在侨资的带动下,汕头企业大胆走出去、引进来,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形成了经济特区、保税区、高新技术园区、各种工业园区等多层次、全方位的外资利用格局,成为境外资本的重要聚集地。汕头累计批准设立“三资”企业5000家,利用外资74.2亿美元。外资来源从原来集中在港澳地区扩展到东南亚、日本以及美国、西欧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作为粤东区域中心城市,汕头充分发挥沿海、特区、侨乡和商贸等优势,加快城市建设,初步形成了以海港、空港为中心,高等级公路、铁路为骨架的海陆空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形成了立足汕头、辐射粤东、拓展内地、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与18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往来,数十家跨国公司、大商社、大财团在汕投资兴业。

改革开放的“排头兵”

作为新鲜事物的“特区”,没有样本可学。汕头率先冲破思想禁锢,大胆改革过去单纯依靠国有经济搞建设的传统模式,提出“放开视野、放宽政策、放胆试验”的方针,通过政策上扶持、产业上引导、法制上保障等方式,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在近30年的改革发展中,汕头发扬敢闯敢试的特区精神,勇当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上世纪八十年代,率先实行24小时审批答复制度;率先进行干部制度改革,改委任制为聘请制;率先改革居民住房分配制度,创新补贴出售住宅汕头解困模式;率先提出放开视野,放宽政策,放胆试验,放手大干“四放”方针,实行一二三产业一齐上,大中小企业一齐上,集体经济、横向联合经济、个体和私营经济一齐上“三个一齐上”,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首创出口创汇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经验。上世纪九十年代,率先启动京粤地区博士后科技开发基地,形成政府、科研和企业三位一体“联姻机制”;率先开通首条信息高速公路,迎来汕头电信发展的辉煌时期;率先实现“吨谷市”、“吨粮市”,连续十年摘取这一高产桂冠。进入新世纪,率先开通第一个地方政府信用网,开创了利用网络技术改善市场经济监管方法的先例。

全力推动新一轮大发展

“潮南产业转移园区”建设启动,打响了汕头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的第一炮。以港口建设为重点、以交通建设为支撑、以园区建设为抓手、以市政建设为保障,汕头正在全力推进新一轮大发展。今年前三季度,汕头GDP增长10.8%,10年来首次同时超过全国、广东省平均水平。

今年年初,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莅汕考察时指出:汕头要打好特区牌,充分认识特区试验田的意义,找准试验的主题,争取在科学发展方面走出一条新路子。

汕头市委书记黄志光告诉记者:汕头特区因侨而设,丰富的侨资侨力是汕头特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源泉。站在历史发展的新起点上,汕头要用世界眼光谋划科学发展。按照加快建设粤东城镇群中心的历史定位,加快构筑区域交通航运中心、新型工业中心、综合服务中心、科教文化中心,把汕头建设成为现代化港口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生态型海滨城市,使“百载商埠”再展活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