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学报特色论”值得商榷

2008-11-2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尹玉吉 我有话说
近20余年间,许多学术期刊研究者都认为,“特色是学报的生命、学报的灵魂。学报没有了特色便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这种论断也为许多办刊者和读者所认同。我认为,这一“学报特色论”是经不起推敲的,而且很容易使大学学报放弃根本使命和基本功能而走入歧途。

1.“学报特色论”与大学学报的实际情况不相符合。以文科

学报为例,第一,“特色”远远代表不了大学学报的整体。从目前来看,真正具备“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建设实施方案”要求的,即所谓具有“特色”的只有16家,而我国有大学文科学报就有 1200 多家,1.3%(16/1200)远远代表不了我国大学学报的整体面貌。第二,其中有不少“特色栏目”其实不是特色,而是属于专业分工,譬如,《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的“民族音乐研究”等。第三,现有的特色学报的“特色”也代表不了它的整体,例如《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特色栏目,从 1997-2007 年10 年间,共发表“可持续发展”论文64篇,仅占全部发稿量的5.3%,难道说其余94.7%的非特色文章就不是主办单位的主旨?另外,《九江师专学报》的“陶渊明研究”这个“特色栏目”,在1984-1996年的12年间发表142篇论文,仅占全部论文数的4.9%,其余的95.1%的成果又是什么?

2.“学报特色论”易使大学学报的职责不清。无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特色”之外发表论文的94.7%,还是九江师专学报发表论文的95.1%,这才是大学与大学学报的真正历史使命之所在,因为无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的“可持续发展”学科,还是九江师专学报的“陶渊明研究”,仅占学校学科的很小一部分,有的甚至没有这一学科。退一步说,学校以及它的学报没有这样的所谓“特色”对学校以及学报的发展无关紧要。因为,大学的主要任务是传授普世性知识,这点反映到其学报上,其主要任务是登载具有普世性意义上的创新知识,而不能以偏概全干扰大学学报真正使命的履行。

3.认清和完成使命才是大学学报的惟一生命。大学学报是高等学校主办的、以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为主的学术理论刊物。1906年6月创办的我国第一家大学学报――《学桴》的《发刊词》说:“谋刊行月,以表学堂之内容,与当代学界交换知识。”之后1915年12月创办的《清华学报》、1919年创刊的《北京大学月刊》、1935年创刊的《复旦学报》、燕京大学、金陵大学的学报均如此;解放初,马寅初主持通过的《关于出版〈北京大学学报〉的决定》,更加旗帜鲜明地强调学报使命问题。大学学报的历史使命应该是完整地、科学地传播主办单位的教学和科研的成果。因为大学学报是高等学校教学和科学研究的验兵场和推进器。北京大学龙协涛教授就认为:“学报相当于‘实验室’,通过连续、集中、全面反映高校教学科研成果,为教学科研工作提供了‘实验’平台,为培养和发现学术人才营造了重要园地。”大学学报具有记录高等学校教学和科研发展历程的功能。明确大学学报特色与使命的关系,有利于我国大学学报的健康发展。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