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红色史诗震撼心灵

2008-11-3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李蕾 我有话说

投资过亿,从创作到排练耗时两年,编剧数易其稿,导演组几番修改,我国目前唯一一部红色革命历史题材的大型实景演出《井冈山》,从今年10月1日正式与观众见面以来,以井冈山特有的客家风情,在山水实景中再现了80年前革命根据地那段血与火的峥嵘岁月。

整台演出由序幕《血》拉开帷幕,分《旗》、《灯》、《

情》、《火》、《路》五个篇章。一曲曲耳熟能详的经典歌曲,一幕幕质朴感人的舞台场景,一段段激荡心灵的珍贵记忆,演出激情振奋的革命情怀火热了观众们的心,在艺术舞台上掀起了一股红色旋风。

一部壮丽恢宏的革命史诗

天为幕、地为台、山水为背景,演出在巨型露天舞台上进行,时而红旗漫卷,时而硝烟四起,时而静谧安详。这是井冈山拿山乡的山峦与水库水域间的山岭地带――当年十送红军的地方。“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留有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袖、红军战士及井冈山人民的深深烙印,进入这个地区,我便从情感上进入井冈山的革命岁月,获得了真实而丰富的内心感受。”观众李祖娟说。

演出的另一大特色是不使用专业演员,六百多名演出人员大都是来自井冈山拿山乡、厦坪镇的乡村农民――很多是当年红军和赤卫队员的后代。不管是战斗还是奔跑,说话还是呐喊,他们以原生态的方式展现着对先辈的崇敬和对这片土地的热爱。

“这些农民演员原汁原味的表演呈现出来的醇厚的革命情、军民情,是任何专业演员都不容易做到的”,电影艺术家于蓝在观看过演出后感慨道:“革命圣地的山、革命圣地的水、革命圣地的人,构成了大型实景演出《井冈山》最真实的状态,成就了一部壮丽恢宏的革命史诗。”

一个充满活力的红色经典

“这种实景演出的崭新形式给人一种从感官直入内心深处的艺术震撼。”观看过《井冈山》的观众,不约而同地这样评价。短短70分钟的演出,《井冈山》在舞台上构成了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的表现空间,使观众或掌声如潮,或热泪盈眶,或和着节拍哼唱,情感完全随剧情变化而起伏。

“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山,秋风(里格)细雨(介支个)缠绵……”在第五幕《路》中,悠扬的音乐响起,感人至深的军民送别场面将演出推向高潮,延绵数里的火把形成一条“光”的道路。来自广东的张先生告诉记者,那逼真的场景和熟悉的音乐一下子抓住了他,他不由自主地和着乐曲打起了拍子。

演出拥有全国室外最大的灯光音响工程,现代化的舞台技术加上艺术的表现形式,更营造出逼真的视听效果,为红色经典故事的演绎注入新的活力:一会儿是4000多平方米的巨幅红绸幻化成铺天盖地的血海和冲天而起的红云;一会儿有1000多盏马灯在山野间闪烁流动;一会儿地动山摇,滚石擂木,山林中燃烧起一簇簇数丈高的火焰。这场演出的总导演、电影艺术家李前宽希望通过声、光、电等现代艺术手段的创作,真实地反映井冈山革命岁月的场景与气氛,以达到感染观众、震撼心灵的效果。

“这种把严肃的革命主题与富于活力的艺术表现融为一体的方法,形象而艺术化,让人抚今追昔,感慨万端。”著名导演翟俊杰评价道。他认为,演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情绪感染力,使《井冈山》被赋予了鲜活的艺术品格。

一份激荡心灵的红色情怀

电影演员赵静认为大型实景演出《井冈山》的一大亮点是将浓浓的红色情怀融入到每一个细节当中――进入剧场的蜿蜒小路沿途有手持梭镖的“农民自卫军”;“观众席”的座号分为团部、师部、军部,演出变成了观众们的“亲历”;演出结束后,手擎松明的演员深情地唱起《十送红军》送别观众。

“这是我看过的最逼真的演出。”曾经当过八路军的表演艺术家管仲祥完全沉浸在激昂奋进的状态之中,他说:“历史片断在其中不断被定格、放大。红军战士艰苦奋斗、坚守信仰的精神唤醒了我内心深处的感动,我的血液沸腾了起来。”

来自江西太仓的观众吴玲丽则认为这场演出不啻于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我在享受现代艺术视听盛宴的同时,更为真切地了解了井冈山的斗争历史和井冈山精神,体味革命精神的洗礼。”

“革命圣地展示当年的斗争事迹和革命精神,不仅要靠图文、实物等传统手段,而且要利用文艺表演等新形式。”表演艺术家于黛秦在感受震撼的同时,看到了这场演出更深层次的意义,“井冈山这样通过大型实景演出,让观众‘亲历’当年的革命斗争,无疑是新时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一种积极探索,这种崭新的形式和载体使革命传统教育更富吸引力和感染力,对传播红色文化和弘扬革命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