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大连:昂起开放“龙头”领舞东北振兴

2008-12-0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特约记者 吴琳 我有话说

11月28日下午,在本报和大连市联合举办的“大连建设中国北方科学发展示范城市理论研讨会”上,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朱铁臻的一席话开宗明义:“30年来,大连的变化用翻天覆地来形容并不为过:经济发

展了,环境更美了;产业调整了,结构优化了;发展速度上去了,质量也更高了。”

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第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首批“全国文明城市”、“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改革开放30年来,大连已经由一座传统的重工业城市,发展成为中国北方重要的港口、工业、贸易、金融和旅游城市。

突出重点,充分发挥对外开放先导区示范先行作用

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我国第一个建成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991年成立的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是我国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1992年设立大连保税区,2006年国务院批准设立大窑湾保税港区。20多年来,这些对外开放先导区始终站在大连市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在利用外资中起到了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成为全市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做强产业、吸纳国内外投资的重要载体。如果把大连开发区看作一个独立的经济体,其经济总量可在全省排名第4位。

国内外投资者的纷至沓来,让大连开发区迅速改变了小渔村的落后面貌。据统计,截至2008年上半年,已有46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来大连开发区投资兴业,共签约项目2243个。其中世界500强43家,平均投资规模达7000多万美元。

截至2007年底,大连开发区累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730亿元,年均增长41%。根据商务部统计,2007年大连开发区在全国54个国家级开发区中,地区生产总值排名第4位、实际利用外资排名第3位、出口创汇列第8位、进口总额列第6位。

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张世坤说:“过去24年,大连开发区从小渔村变成了现代化、国际化的新城区;未来几年,我们会再造一个现代规模的大连开发区。”2005年以来相继落户的电子项目、化工项目、汽车零部件项目及修造船项目的快速发展,已经使开发区优势产业集群不断壮大。目前这些正在建设的项目只要按计划全部生产,即可使开发区新增工业产出规模1600亿元,等于在工业经济总量上再造了一个大连开发区。

优化服务,为对外开放创造最佳软环境

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大连认识到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竞争,归根到底是软环境的竞争,只有不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行政效能,才能在全国各城市的竞争中抢得先机、赢得主动。

大连把优化投资环境作为永恒的主题。大连市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改善投资软环境的决定》《保护外商和外商投资企业合法权益的规定》等一系列文件,以政府管理条例形式,规范了全市各职能部门的办事程序,依法保护外商和外商投资企业的合法权益。2004年,成立了大连投资促进中心,为投资者提供“一站式”企业咨询服务。基于大连市良好的投资环境,外商对投资大连充满信心,踊跃追加投资,扩大经营规模,万宝至、东芝等一批国际著名大公司每家增资额都多达1亿美元以上。

大连市把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作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突破口,确立了“审批少、职能顺、服务优、效率高”的工作目标。自2001年全国开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以来,大连市行政审批项目由1309项减为116项,累计缩减了91%。2008年,政府系统全面导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构建科学规范的行政管理和运行机制。一系列措施使政府审批事项削减80%以上,政府为企业的办事效率提高30%以上。企业与政府打交道的时间已经从前些年的90多天缩短到14.6天,处于全国先进水平。

抢抓机遇,适应国际经济发展新趋势

进入新世纪以来,新一轮全球产业结构调整方兴未艾。大连抓住这一难得机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升级,提高产业配套能力,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全面提升产业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

抓住建设“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战略这一重大历史机遇,大力推进长兴岛和花园口等新型产业园区的开发建设。抓住国家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机遇,又先后争取到建设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设立大窑湾保税港区等事关大连未来发展的战略性功能定位,使大连始终保持着对外开放的政策制高点,成为率先与国际接轨的先行区,成为我国综合性开放功能政策最优的城市之一,为率先振兴发展、建设东北亚重要国际城市积蓄了雄厚的基础。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