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把课堂开在江苏农村大地上

2008-12-0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杨轩 我有话说
走进江苏省姜堰市河横村,处处能感受到富足、文明的气息:100多户集淮扬古民居特色与现代都市风格于一体的生态别墅错落有致,村间道路平坦宽阔,环境整洁优美,农田方整……和谐画面的背后,为这个江苏省唯一的部省共建新农村示范村提供科技支撑的,正是江苏支农名校扬州大学。

心系“三农”、服务“三农”,是扬州大学

长期以来坚持的优良传统。该校着力打造自己的品牌特色,发挥多学科综合优势,在广袤的农村大地上谱写出了新篇章。

推进科技创新:为农民增产增收

收获的季节,大江南北捷报频传,由扬州大学实施的水稻精确栽培各试验示范基地不断打破当地亩产历史纪录。11月1日,兴化市姚家村105亩水稻攻关试验田,经专家抽取代表性田块严格丈量、收割、去杂、过秤,最终宣布亩产894.9公斤,刷新了全国粮食生产基地的水稻历史高产纪录,承包地农民李德健扳着指头算了一下,高兴得合不拢嘴:“1亩田收了常规一亩八分田的产量!”

农科是扬州大学的传统优势学科,有两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级重点(培育)学科,5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0个部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部省级工程研究中心。为了适应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将研究成果应用于生产实践,“十五”以来,扬州大学累计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4000多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部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二等奖18项。从上世纪80年代研创的水稻“叶龄模式”,到在全国十大农区推广、为农民节本增收33亿元的新型栽培技术及其应用研究;从90年代的“作物群体质量调控”技术,到“十五”承担国家无公害优质水稻生产技术及其产业化研究、“小麦籽粒品质形成机理及调优栽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再到“十一五”承担的国家粮食丰产工程江苏水稻项目,共为农民增收362亿多元。

不仅如此,扬州大学还积极进行禽畜新品种的培育,有效地推进了农村养殖、生产、加工的产业化,为农民致富开辟了新的途径。10多年来,该校实验农牧场扶持周边农民饲养奶牛3000多头,带动饲料种植5000余亩,新增2000多个就业岗位,累计为农民增收2.5亿元。扬州大学党委书记陈章龙说:“心系农民,关注农业,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使命。”

发挥综合优势:助推农业现代化

多年来,扬州大学注重发挥多学科优势,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在农田规划、农业水利、农业机械、环境保护等诸多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以前一到秋收季节,我们图方便就直接把秸秆全烧了,”连云港市东海县一位农民告诉记者,“可是现在不同了,扬州大学的张教授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机器,不仅减少了污染,废物还能变成宝。”这个新机器就是张瑞宏教授研发的“秸秆切碎条耕条播深施肥复合作业机”,用这种机器一次就能完成秸秆粉碎深埋、耕地平整和条耕条播等作业,使秸秆还田,增加土壤肥力。该校菅盘铭教授研制的催化剂能将秸秆转化为生物柴油,且无废水、废气。这些技术既可解决长期以来焚烧秸秆带来的环境污染难题,又生态高效、节本增收,深受农民欢迎。

此外,扬州大学还发挥化学学科、材料学科的优势,开展材料与环境工程科技攻关,制备了性能优越且具有环保性能的绿色混凝土等,研制了廉价的新型环保材料配方,较好地解决了海水对混凝土的腐蚀问题,为治理2003年淮河流域洪水做出了贡献;开展环境污染检测和环境修复研究,研制出了克百威、甲萘威等农药检测试剂盒及试纸,用于蔬菜样本的检测,获得多项国家专利。

人才智力支持:为新农村插上“腾飞翅”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作为一所江苏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扬州大学面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持。

该校“科教兴农标兵”薛元龙教授扎根苏北农村18年,手把手地交给当地农民科学种田技术,被他们誉为“泥腿子教授”、“心中最可爱的人”。在扬州大学,像薛元龙这样长期在农业科技推广第一线的人还有很多。该校专门成立了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建立示范推广平台,并专门开通了推广教授职称系列,鼓励教师走到新农村建设的第一线。近百名农业专家教授常年奔波在农村,从事科技扶贫、技术协作,该校也因此连续多年获“全国科技工作集体”、“省扶贫先进学校”、“送科技下乡,促农民增收”活动优秀组织奖等荣誉。

扬州大学校长郭荣说:“发展工科、提升医科、振兴文理、强化农科是我们学科建设的总体思路。我们着力培养关心三农,有志于到农村建功立业的人才。”该校数以万计的毕业生相继走向了市县乡村,这其中有改造荒滩,建成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的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农民吴厚和;有放弃机关工作,回乡创业,建成苏南最大的畜禽民营企业的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农民、“硕士鸡倌”程立力;还有自愿到广东开平麻风病医院,被誉为“飞进山沟的金凤凰”的董淑猛……

此外,扬州大学还向苏北经济薄弱村输送了一大批优秀的大学生“村官”,继去年选拔52名优秀毕业生到苏北农村任职后,今年该校又启动了“直通车工程”,为大学生村官配备了种植、养殖、经济、管理等专业方向的科技导师,成立村官专业技术指导站,建立远程服务指导站,为大学生村官开展工作注入了原动力,也使得该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途径得到了拓展。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