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武大商科教育:百年风雨百年盛

2008-12-0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夏斐 本报通讯员 张琦 我有话说
11月28日上午9时,武汉大学商科教育115周年暨经济学系建系80周年庆祝大会,在武汉大学人文馆主厅隆重举行。追踪溯源,武汉大学商科教育发端于1893年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自强学堂时设立的“商务门”,迄今已有115年历史。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商学教育机构,它所倡导的新式教育模式对中国商科教育的发展具有着“鼻祖”的
引领作用。80年前,国立武汉大学将经济科首次单独设立,下设经济学系与商业学系,这对于中国经济学教育机构的设置及学科发展具有开先河的意义。

115年造就大批学界泰斗

百十余载,薪火相传。武汉大学对商科教育的有益探索、对经济学科的发展建设从未停步。这种艰辛的成长与时代发展、与国家和民族命运紧密相连。在这里,一大批名震一时的学者如周炳琳、任凯南、杨端六、刘秉麟、皮宗石、彭迪先等云集于此;在这里,培养出了杨献珍、翦伯赞、张培刚、谭崇台、刘涤源、胡代光、宋承先、汪敬虞、陈文蔚、李崇淮、董辅?、刘诗白、何炼成、郭吴新、李京文等一批著名学者。115载山水相伴,80年风雨兼程,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造就了一大批学界泰斗、政界英才、商界巨子,群星璀璨,熠熠生辉。

如今,这个学院具有齐全的学科平台和雄厚的学科实力。学院学科涵盖经济与管理两大门类,拥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等4个一级学科,全部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并都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现有18个博士点,23个硕士点,6个硕士专业学位点,21个本科专业(方向及教学试验班)。教师中70%具有博士学位,68%年龄在45岁以下。学院理论经济学是一级学科国家级重点学科,金融学等7个二级学科为国家二级学科重点学科。“经济全球化的新发展与中国经济发展新模式”和“开放条件下的中国金融安全与金融发展研究”是“十一五”、“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中国经济发展与国际竞争力”是“985工程”建设项目;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是教育部一百所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之一;经济学基地班是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

推进“四名”工程建设

以张之洞百年前提出的“讲求时务,融贯中西,研精器数,以期教育成材,上备国家任使”的期望为延续,学院始终把人才培养质量放在首位,办学成绩骄人。学院现有在校学生13000余人。形成了本科生―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经济与管理两大学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平台,形成了各个层级学生科学合理的比例结构,为建设研究型学院和国际化办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学院大力推进“名师、名课程、名专业、名教材”的“四名”工程建设,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不断的改革探索。加强国家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和校级精品课程在内的优质课程体系,积极推行创新学分制。2003年以来在校学生获得了全国挑战杯金奖2项,全国数学建模一等奖1项等多项奖励;获得专业竞赛奖励212项,其中国际级1项,国家级奖励22项。

学院坚持国际化办学思路,培养开放型人才。与法国拉罗舍尔大学、克来蒙一大、鲁昂高商,与英国诺森堡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美国西东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著名高校建立了稳定的交流与合作关系,并组织国内外的学生进行互访与学习。为提高学生专业水平、综合素质和国际竞争力,打造具备全球化视野的开放型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凸显社会服务,注重实验实践教学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是名副其实的“思想库”和“智囊团”。以“服务社会”为己任,学院教师尤其关注民生经济与社会现实问题。他们坚持走服务地方、服务社会之路,积极利用自身的智力资源优势回应重大理论现实问题,参与各类合作研究,多渠道、多层次、多方面地融入到国家、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之中。学院教师提出了武汉两通起飞规划、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规划、有关县城经济规划、农民工问题调研报告等等,受到党中央、国务院和湖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为地方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学院大力建设经济管理类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推行研究式、开放式和多元化实验实践教学模式。形成了包含专业课程社会实践、寒暑假社会实践、学生自主性社会实践三个组成部分的实践教学体系,按照每个专业至少一个实习基地的原则建设了23个签约实习基地。学院是武汉大学学生社团活动特色基地,院团委是湖北省红旗团委,康腾实践中心是全国百佳学生社团。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武大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陈继勇说:“武汉大学商科教育115周年暨经济学系建系80周年,将是我们新的起点,学院将增强创建世界知名高水平商学院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教学立院、科研强院、民主办院、改革兴院、制度治院、开放活院”为办院方略,以“管理学科与经济学科并重、应用研究与理论研究并重、教学与科研并重、质量与效益并重”为办院方针。抢抓机遇,迎头奋进,搭建创新平台,汇聚学术团队,构筑学科高地。”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