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社会主义道德的生动践行

2008-12-0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曾建平 我有话说
在无情的汶川地震面前,中华民族涌现出无数有情有义的动人故事,谱写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崭新篇章。在抗震救灾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品质,是人类高贵美好的品格与自然灾害殊死搏斗的悲壮表达,更是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生动践行。一

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也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抗震救灾担负着特殊的

使命,是一场特殊的行动。在那里,为人民服务的首要任务、根本内涵和直接体现就是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以人为本,尊重生命。抗震救灾中,最感人之处就是尊重生命,把人的生命置于崇高的地位。

尊重生命,体现为抢救生命,体现在生命的大营救之中。灾情伊始,全力救人的战斗就打响了。胡锦涛同志多次强调,要继续争分夺秒地搜救被困群众,只要有一线希望,只要有一点生还可能,我们就要作出百倍努力。在北川中学教学楼废墟旁边,温家宝总理大声疾呼:“摆在我们面前的第一位的任务是抢救被困人员。抢救人的生命,是我们这次救灾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放弃,不抛弃任何一个可能生还的生命正是对生命的无比敬重;不讲条件,不计代价抢救被困人员正是对生命的高度尊敬。几十小时、上百小时地寻找生命迹象的一幕幕感动着人们,让人们深刻地体会到社会主义道德的真实内涵和核心价值。

尊重生命,体现为珍爱生命,体现在与命运的搏斗之中。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面对不期而至的死神,与天抗争,与命运搏斗,同样令人敬佩,感人肺腑。废墟下的被困者,昼夜与死神展开着殊死的较量,生命的烛光异常顽强地燃烧着,不断地突破着生命的极限。这些受困者的自救互救鼓舞着救助者的斗志和信心,它昭示着一种无惧无畏的精神,一种自强不息的力量,一种战胜困难的勇气,一种不屈不挠的品格。废墟下与命运顽强抗争需要它,地震后重建家园更需要它!

尊重生命,体现为敬畏生命,体现在国殇的大悲痛之中。在汶川地震发生后,国务院作出决定,2008年5月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这是共和国历史上第一次为自然灾害中的遇难者设立全国哀悼日,降半旗志哀。举国哀悼,山河同悲,人们深切地感受到生命先于一切,生命重于一切,生命高于一切;人们真切地看到一个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党和政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患难与共,相濡以沫。一切生命都有价值,一切生命都是平等,这一尊重生命的理念,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最好注解和本质体现。

尊重生命,体现为关爱生命,体现在心理的大救助之中。劫后余生,被救者的心理受到巨大创伤,如何用“家”的感觉、以“爱”的温暖驱除他们的心理阴霾,使他们走上正常生活,创造美好的明天,需要大规模的心理援助。为此,党和政府启动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心理救援行动。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示,要想方设法安排好群众的基本生活,注重“做好心理安抚”工作,让灾区群众在心田里托起希望的太阳。让幸存者忘却痛苦,获得重生,这是尊重生命的又一内涵,是以人为本在心理救援和社会关爱中的深刻体现。二

作为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为人民服务要求热爱人民群众,对人民群众负责,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面对特大地震灾害,中国共产党人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性质和宗旨得到了充分的展现,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得到了空前的践履。

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抗震救灾谱写了一曲曲集体主义的壮丽诗篇。

抗震救灾展示了集体主义的强大感召力。患难见真情,这是道德生活的一般感受;在巨大的灾害面前,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这是集体主义的力量使然。灾区在召唤,灾情在催唤,从中央到地方,从沿海到内地,从城市到农村,各族各界,各行各业,不分男女,不分老幼,一切为了灾区,全力支援灾区。无论是巨额捐款,还是挽臂献血;无论是千里大驰援,还是在家洒热泪,表达的是同一份爱心,传递的是同一种深情。此时此刻,人们涌动的是大家庭的感情,承担的是大集体的责任。人们涌向灾区的无限爱心来自集体主义的感召力。

抗震救灾展示了集体主义的强大凝聚力。在特大地震灾害面前,中国人

民所表现出来的党心顺、军心振、民心齐震惊了世界。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引领和带动下,从城市到乡村、从厂矿到部队、从街道到学校,规模空前的生命大营救,历经险阻的千里大驰援,处处涌动的爱心大奉献,共克时艰的社会主义大协作,汇聚成全民族风雨同舟、生死与共的强大合力。这种“举国上下患难与共,前方后方同心协力,海内海外和衷共济”的凝聚,显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显示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伟大力量。作为一种行为选择,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表达的是集体主义的价值观;作为一种价值导向,集体主义显示出强大的向心力、聚集力和整合力。

抗震救灾展示了集体主义的强大吸引力。道德原则在整个道德体系中处于总纲的地位,制约着并贯穿于一定道德体系的各种具体的行为规范之中。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总纲,它制约着、实践着人们的思维方式、道德标准和行为选择。面对大地震带来的义与利、公与私、理与欲、性与情、荣与辱的大考验,我们的党和政府,我们的党员干部,我们的军队和人民,以崇高的精神、无私的奉献、一流的业绩,忠诚于社会主义道德原则,实践着集体主义对每个职业、每个岗位、每个个人的要求,向世界、向历史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亿万人民群众慷慨解囊,倾力相助,爱心如潮,展示了良好的思想素质和道德风貌。

在抗震救灾中,举国上下所表现出高度的价值认同、行为一致、情感共通,绝非偶然。它表明:社会主义道德的原则越来越深入人心;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道德建设收到了明显成效。

(作者系江西师范大学教授)

第五届中国公民道德论坛优秀论文选登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