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激荡在大漠上空的强国旋律

2008-12-0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温庆生 特约记者 徐汇东 通讯员 李国文 我有话说

(新华社发)

神秘而苍凉的巴丹吉林大漠西部,弱水河宛若一条闪亮的丝带,划过深秋的戈壁,缓缓向北流去。

在这个布满骆驼刺

沙堆的亘古荒漠之中,矗立着一个我国唯一的航空、防空武器大型综合试验训练基地,驻守着人民空军的一支担负着科研、试验、训练、作战多重任务的新型现代化部队。

这个基地,是空军战斗力的“摇篮”,也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空军现代化建设成就的缩影――这里几乎检验过人民空军现役的全部装备,甚至可以找到人民空军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的全部元素,进行过人民空军应对未来战争的全部战略战术演练。

几代“基地人”,在这片广阔天地放飞中国战略空军的梦想;大漠上空,年年岁岁,激荡着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旋律。

三十年三大步

自主创新,是这支部队在强国强军征途上的关键词。

世界上的空军强国,都有其功能强大的试验训练基地。但像空军某试验训练基地这样的集科研、试验、训练、作战功能于一体的大型综合试训基地,却十分罕见,况且这个罕见的大型基地正在不断创造着让世界震惊的业绩。在世人眼中,这个基地就更加神秘。

在国人为这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现代化试验训练基地自豪的时候,很少有人知道,他们走过的,是一条从机械模仿到自主完成先进武器装备科研试验的赶超之路。

1958年11月,工程兵司令员陈士榘率领数万大军开进沙漠;1959年12月,在我国空域成功发射了第一枚空空导弹;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从这里运往爆区;1966年12月,基地成功放飞“长空一号”无人靶机……这些闪光航迹,是基地成立早期发展的见证。

改革开放以后,当中国人放眼世界的时候,感受到巨大差距的中国空军,加速迈出了追赶世界航空防空武器发展的步伐。

1999年,科索沃战争发生,从空军领率机关到基层分队的每一位军人,都在严密关注着这场几乎成为空中力量“独角戏”的战事。不久后,中国空军将位于中国西北地区的三个不同类型的试验训练基地和一个训练中心合而为一。

即便从世界的眼光看,这也是中国空军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这绝不是几个单位的简单相加,而是人民空军向未来战争巅峰攀登的重大举措和战略转型的前奏――在这个基地,可以实现和预演人民空军所有的梦想。

进入二十一世纪,打造一个追踪前沿、设施先进、功能完备的中国空军信息化演兵平台,成为基地人孜孜以求的目标。试训基地围绕这一目标加快了创新的步伐。几年时间,无数个不眠之夜,他们边学边建,硬是靠自己摸索建起开展训练必需的“战场环境、仿真目标、导调指挥、监测评估、综合保障”等五大系统,逐步形成具备指挥控制、远程导调、战场感知、监测评估、电子对抗等主要功能的战场保障体系,建成全军首个具有实战效能的电子战综合试验训练场,解决了空军部队在复杂电磁环境下训练的重大现实课题。

自主创新精神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仔细算来,从改革开放之初至今的30年,试训基地建设跨出了历史性的三大步:第一步,建成具有典型C3I功能的第一代装备试验指挥自动化系统;第二步,上世纪90年代初,靶场第二次扩建改造,顺利完成某型导弹国产化试验任务;第三步,从本世纪初,为满足打赢信息战争需求,历时多年完成第三次改造,率先应用许多新技术,实现基地大空域、大纵深、高精度、多目标保障功能,信息化建设实现新跨越,基地化训练实现历史性突破。

试训基地实现惊人的发展速度,催生出一大批靶场信息化建设急需的成果,创造了中国航空防空武器装备试验和军队基地化训练史上一个又一个辉煌:完成空军和陆、海军航空、防空导弹试验任务2200余项,新机新装备试验、作战平台改研鉴定试验任务470余项,参与我国所有航空和国防尖端武器的试验,获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奖296项,创造我国武器装备发展和军队基地化训练史上的126个“第一”。

如今基地先进到怎样的程度?“这样说吧,就是一只小鸟从空域飞过,我们都能监测得清清楚楚。这里就是一个信息化的实战场!”基地政委余爱水诙谐地说。

从不断突破到激情超越

试训基地的每一项新的突破,都加速了空军武器装备和训练转变的发展。

歼―10战机是我国自行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第三代战斗机,是在国外军事技术封锁的大背景下研制出来的,国人关注,部队热盼。

“试飞英雄”李中华参加过歼-10飞机试验定型前低空大表速和颤振两个科目的一次重要试飞。当他自信地跨上战机时不曾想到的是,要不是试训基地的试飞监控系统为他保驾护航,他的生命或许就在那天戛然而止。

战机起飞后,很快进入预定空域。可当试飞进度过半时,试训基地指挥大厅里告警器突然响起,红灯闪烁。

按设计,战机主油箱油料消耗到一定量时,副油箱便开始向主油箱供油。可此时主油箱剩余油量已接近极限,副油箱却因故障无法供油。这一切,正在空中驾机做动作的李中华却无法察觉,因为仪表显示的是飞机总油量。

这一故障及时被监控系统发现了。如果再晚发现两秒钟,油料就要耗尽,后果不堪设想。

这个立了大功的监控系统,正是试训基地为缩短歼―10飞机试验定型周期,与地方科研部门历尽坎坷联合开发研制的,那段时间,科研人员没日没夜地干,仅设计告警系统,就攻下了17个子项目。

随着任务的增加,他们必须面对一个更难解决的矛盾,那就是有限的试验资源与不断增加的型号任务构成的试训矛盾。如何才能解决这个矛盾?试训基地的科研人员在不断突破技术难关的基础上,又展开更加深入的突破。

2007年3月,某新型导弹进行远距离低空飞行试验。但没有高精度的引导,地面雷达难以快速捕获和跟踪定位目标,没有任何导弹飞行状态信息,指挥员无法作出准确及时的决策。

解决不了这个难题,就无法进行高质量的试验。一区某站站长陈勇男凭着多年的知识储备和仿真研究成果,大胆提出“仿真引导”的设想。

这是一个在国内尚属空白的新领域,一无经验借鉴,二无规律可循。陈勇男一边着手开始对仿真模型进行分析,一边组织人员研发测控网络数据传输软件,并与地方研制部门联手攻关,终于实现了“仿真引导”的手段,使这一重要型号导弹顺利定型。

从海湾战争到科索沃战争,当世界还在为先进的武器装备眼花缭乱之时,试训基地官兵的目光却看得更远―――强国空军凭以制胜的,决非仅是先进的战机和精确制导武器。制胜的背后,是先进的训练。以世界军事强国美国为例,越南战争后,美军为适应高技术战争的需求,连续三次进行军事训练改革。经过三次训练改革,美军实现了由协同作战到联合作战的转型。

基地人看到了这背后的玄机。他们的这种目光,保证了他们跨越式发展的方向和高度。中国军人的使命感促使他们紧盯世界军事变革前沿,以燃烧的激情去主动超越―――他们要在戈壁大漠上上演世界最高量级、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端”演习。

不久,具有后发优势的中国西部,一个大范围、高仿真、高信息化的“陆、海、空、电”多维立体战场环境系统宣告建成,中国空军信息化演兵平台在戈壁深处迅速崛起。从此,空军多机兵种的各路精锐部队飞越千山万水来到这里拼杀,各型战机、雷达、导弹来到这里研练战法。当今世界最先进的作战理念在这里融汇,随时可以有新的“战事”爆发,随时都有新的战法诞生。

2007年初秋,中国人民解放军代号为“砺剑-07”的多军兵种联合演习,在这个基地拉开了帷幕。一时间硝烟四起,来自陆军、空军、二炮部队的数十路精兵,在戈壁大漠上排兵布阵,捉对厮杀。试训基地指挥大厅内的超大屏幕实时显示着演习中每个战场的攻防态势。在这个“透明”的战场中,参演官兵的一举一动,尽收指挥部眼底。

“现代演兵场上的一切都在变,越变越真实、越变越残酷。”在试训基地几次参加过演练的航空兵某团飞行员徐忠敏说:“来这里训一次,进一步,让我们对未来实战不再陌生,充满信心。”

无限风光在险峰

试训基地一区某站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赵煦的办公室墙上,挂着一幅两米长的挂轴,上书遒劲有力的几个大字:“无限风光在险峰”。这位“中国无人机之父”,扎根戈壁44年,曾带领他的科研团队征服过众多科研险峰。他说,要领略事业发展的“无限风光”,不能没有挑战极限、冲击险峰的精神。创新肯定有风险,但只有创新,才能跨到别人前面去。

航空防空导弹试验需要靶机。试训基地建场之初,靶机完全靠进口。到60年代中期,外方停止供应,靶试即将“断粮”。赵煦和战友临危受命,担起研制靶机的重任。当时,对大学毕业不久的赵煦,困难之多,不难想象。凭着挑战极限、冲击险峰的精神,赵煦和战友用了不到1年时间,便让中国第一架无人驾驶靶机“长空一号”跃上蓝天,结束了我国从国外进口靶机的历史。“长空一号”也被人们称为“争气机”。而今,“长空一号”所具有的高低空、大小速度和大机动性能,直到现在也令国外同类无人靶机难以望其项背,其性价比一直在国际上居于领先地位。

随着我国航空防空武器装备的飞速发展,试验靶场迫切需要一种速度更高、性能更好、更接近真实飞机的无人靶机。

90年代初期,为了验证我国某新型空空导弹实战能力,国家考虑用4000万美元进口10架超音速无人靶机。

“花那么多钱买这么几架靶机,根本不够用。用完了又怎么办?只有研制出我们自己的超音速靶机,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赵煦和他的战友们提出超音速无人靶机的研制方案,又一次向险峰攀登。

当时国外有人预言:“中国搞超音速无人靶机至少要20年时间。”国内也有专家认为,如果不搞数控,无人靶机肯定达不到超音速,而当时国内尚无成熟的数字式飞行控制系统。

困难没有让赵煦和他的战友们止步。接下来的4年,这个科研团队日夜苦战,突破国际通用的数字仿真建模、力学快速控制和地面效应三大理论难关,攻克数字式飞控、地面纠偏、多目标遥控等12大技术难关。

2005年12月15日,是基地人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一天。

这一天,基地自主研发的某新型无人机进行最后一次定型试飞。7架某新型无人机按照预定指令在蓝天上划出一道道完美的航迹后,准确返回。

这是中国航空史上又一辉煌的时刻。我国第一架无人驾驶超音速飞机在基地试飞成功,实现了我国国防尖端技术的又一次重大突破。

这种新型无人机多项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评奖的理由很简单:绝对创新。

像这样挑战自我、冲击极限的勇士,在基地比比皆是。带着胰腺胰岛细胞瘤,攻克某一新型导弹“癌症”的高级工程师杨选春,便是其中又一位杰出代表。

2002年,某新型导弹在后期试验中,因关键技术问题导致试验失利,整个型号面临下马的危险。刚刚做完大手术,还在恢复期的杨选春主动请命:“此型号是我全程参与的,最有资格承担这个重担!”他带领课题组艰苦论证,反复实验,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攻克了这个世界性难题,使这种型号的导弹起死回生。

以赵煦、杨选春、陈勇南等人为代表的试训基地官兵,用使命、信念和勇攀科学险锋的精神,让这个戈壁荒漠充满生机。“一靶两弹”、“三机联试”、“模拟试验”、“复杂电磁环境”等一个又一个创新成果,极大地提高了中国航空防空武器装备研发和部队基地化训练的水平。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