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以大学精神增强软实力

2008-12-0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蔡红生 我有话说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位一体”的发展战略布局出发,提出了建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新要求。对于高校而言,增强文化软实力,就是要提升学校办学软实力,彰显现代大学精神,其综合实力不仅包括学校的硬件设施、学科建设、学术水平、校园环境、师资队伍等这些显性资源产生的巨大潜能和功效,

还应包括隐性的师生价值观和文化气息等彰显高校特色的大学精神文化软实力。融合多种文化,凝炼大学精神

作为一所百年老校,华中师范大学的前身华中大学、中华大学和中原大学先后诞生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时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文化本源上,她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吸收了西方先进文化,传承了中国革命文化,这种文化特质在中国同时期诞生的高校中,是相当独特的。经过长期的思考,我们认识到,我校的大学精神,应该根植于她诞生时独特的文化特色,又体现于她在百年艰苦创业的实践中。在不同时期,我校的大学精神以其校训、办学宗旨、教学观念等形式彰显出来。如学校前身之一的华中大学就遵循着“立足本土文化,放眼人类文明”的办学理念,当时虽是外国人办的教会大学,但她在中国兴办,就深深打上本土文化的烙印,同时也大力传播吸收人类文明,这是难能可贵的。华中大学的校长韦卓民先生也是一位学贯中西,致力于弘扬民族文化和传播人类文明的教育家和哲学家。作为学校前身之一的另一所大学中华大学,在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时候曾以“成德、达材、独立、进取”为校训,建国后又以“忠诚、奋发、博学、乐育”为校训。其创始人陈时先生在四十年中,筚路蓝缕,备尝艰辛仍百折不挠,自强不息,耗尽毕生精力,被周恩来同志赞誉为“清苦的教育家”。这两所学校,在社会动荡的年代,不为趋利势力所左右,充分显示了大学独特的价值观和精神品质。再如在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建立的中原大学,也是学校的前身之一。这所大学也有独特的文化精神。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革命斗争中,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极大地提升了民族精神品格形成了革命文化。建国后,三所大学合并成新的大学,其精神内涵更加丰富和博大精深。

在百年校庆前夕,学校将大学精神概括为:“忠诚博雅,朴实刚毅”。这一大学精神的凝炼和概括,作为华中师范大学的一种思想源流、学脉渊源,作为百年学府的一种人文底蕴,一种凝聚力和一种再生力,深受师生员工和广大校友的关注和认同。适应时代需要弘扬大学精神

我校十分重视“忠诚、博雅、朴实、刚毅”的大学精神在学校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和灵魂作用,并根据时代的需要,使这一精神不断得到弘扬。

我校的大学精神以“忠诚”为首,意味着华中师大人一贯对国家、对人民、对事业忠贞不二的信念与忠心耿耿的情怀。我校的大学精神的“忠诚”体现在那些默默耕耘在教育园地里的园丁们的身上,他们以自己的心血和业绩显示着对教育事业的“忠诚”,让我校的大学精神在祖国各地的教育战线上熠熠生辉,闪闪发光。

我校大学精神中的“博雅”既含有治学的标准又深藏做人的要求,我校在一百年间,始终注重师生的为学与做人,致力于让师生具有博大的爱心,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高雅的品位,同时又有丰富的知识,熟练的技能。正因为如此,我校历史上曾拥有国学大师钱基博、张舜徽,以及大师级的冯友兰、游国恩等一批堪称“博雅”的饱学之师,在他们身上显示出“博雅”二字的真正内涵。我校力求在实践中把师生培养成有学识、有智慧,有爱心、有礼仪的新时代的社会表率。

我校大学精神中的“朴实”既是中华民族吃苦耐劳,艰苦朴素等传统美德在华中师大人身上的显现,也是对过去革命年代形成的艰苦奋斗精神的一种传承。我校大批的校友在学校“为人师表”教导的熏陶下,都能忠于职守,兢兢业业,默默耕耘,无私奉献,不显山露水,被人们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育才护苗的园丁”。

我校大学精神中的“刚毅”蕴含着奋发有为,自强不息,意味着在困难或逆境中的不屈不挠,百折不回;在胜利或顺境时永不停歇、不断前进,“刚毅”还意味着攀登科学高峰过程中的执着,在平谈无奇工作中的坚韧顽强,持之以恒。我校一大批专家学者在治学上自强不息,孜孜以求,坚韧不拔,用自己的行动和成果对我校的大学精神做最好的印证,对“刚毅”做最好的诠释!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