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从“挪用”10万元到信息业巨头

2008-12-0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杨谷 本报通讯员 孙梅 我有话说

从一家濒临倒闭的地方小厂,到综合实力位居中国IT产业前三名的行业巨头,浪潮集团紧紧跟踪中国信息化的发展需求,30年来,主动求变,不断创新,成为我国信息化领域一棵罕见的长青树。

一个勇于创新的团队

浪潮的前身是一家山东的地方小厂,到1982年时,已经亏损了5年。山东行业主管部门为了挽救这家企业,拨款10万元,用于收录机的生产,结果,浪潮上下一合计,将这10万元投入到PC机的研发上。

当时,微型计算机在全球刚起步不久,在我国还属于高精尖领域。浪潮科技人员破釜沉舟,专注于PC机研发,终于在1983年推出了第一台PC机,赶上了一场正在席卷全球的信息化浪潮,浪潮随即将自己的名字改为“浪潮”。从此,浪潮踏上了进军信息高科技的征程,并始终站在中国信息化大潮的浪尖。

审视浪潮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创新的历史。创新使浪潮起死回生,创新促浪潮渐入佳境,创新令浪潮勇立潮头,创新让浪潮铸就辉煌。第一台浪潮牌微机、全球第一个中文寻呼机标准、中国第一台小型机服务器等,无不在企业发展的拐点使浪潮实现跨越式发展,这是创新给浪潮带来的勃勃生机。

浪潮将创新的DNA融入到企业的血液当中,使之成为企业文化的基因,形成了“全员创新”的企业文化。一线工人赵永东发明的“静电清除器”,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浪潮总部有一面墙,上面密密麻麻挂满了小牌子,记录着员工们的发明。

在浪潮,每个人都可以是一个创新的细胞,浪潮要求将创新技术变成产品,由产品申请实用新型、发明等专利,最终争取成为国家标准。2008年,浪潮对专利提出了新的目标,要求平均每天出一个新专利,其中70%以上是发明专利。浪潮集团专门设立了首席知识官,全权负责集团整体和分管业务的知识管理体系的建设。

一个善于学习的组织

在发展历程中,浪潮曾经走过弯路。20世纪90年代初,浪潮研发出全球第一个汉字传呼标准,摩托罗拉几番劝说浪潮与其合资,但是浪潮将摩托罗拉视为竞争对手,携标准自重的浪潮,没有考虑到自己薄弱的产业化基础,拒绝了这个天赐良机,失去了向通信产业转型的机会。

这个惨痛的教训坚定了浪潮对于学习的信念:引进人才,向人才学习;广交朋友,向全国同行学习;与“狼”共舞,向竞争对手学习。

浪潮负责人认为,站在巨人的肩上,才能看得更远,变得更强。只有通过国际合作来提升浪潮自身核心竞争力并积累丰富的国际运作经验,才能具备在国际上与世界500强同台竞争的能力。如今,浪潮与世界500强微软、LG、爱立信纷纷合资,扩大了企业的视野,带动企业规模化发展。

在浪潮集团,持美国“绿卡”的人才有300多人。随着国际化步伐的加快,浪潮在世界范围内广揽“头脑人才”。这些国际化“头脑人才”的加盟,极大提高了浪潮在国际前瞻性技术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为发挥人才的潜力,浪潮建立了四大开放式研发平台。浪潮拥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已有6名博士后出站,在站博士十余人。与微软成立的在线实验室,由中美两国工程师同步研发,实时技术交流。浪潮国家级高效能服务器实验室每年面向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的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发布一次开放课题,并设立了专项的开放基金,用于资助科研人员依托本实验室开展研究工作。浪潮还先后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2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成立了虚拟的产学研平台。

今天的浪潮集团拥有计算机、软件、商业终端3大业务群,拥有3家上市公司,2007年实现销售收入192亿元,位列全国IT领域综合实力第二位。浪潮既是我国信息产业的开拓者和先驱者,也是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浪潮集团“涅?重生”的发展历程,是中国企业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不断创新、自我进化、自我完善的过程,也是国有企业转轨变型,向创新型、市场化、全球化企业发展的真实写照。

(压题图片为1993年浪潮建成的我国第一台IA架构的小型机服务器生产线。)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