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天上的星星不说话

2008-12-0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何冰凌 我有话说
本雅明在《单向街》里说:伟大的文学作品只能在行动和写作的不断交替中诞生。这句话适合作家许辉。这些年,许辉一直在行走,阅读,思考,写作。他自言是一个“在书房写小书,在野外读大书”的人,梦想“倾一生之力,毕一生之功,做一个合格的、独到的江淮大地的歌者”。实际上,我不太能分清作为小说家的许辉和作为散文家的许辉,似
乎可以说,他的小说和散文构成了一种亲密的互文关系,它们像镜子一样相互照得见。

在初秋清朗的天气里读许辉散文,内心渐渐地沉静下来。这本散文集有一个冗长而率性的名字――《和自己的心情单独在一起》,但集子中收录的文字却短,总是一小节,一小段,那些“小丁丁”,仿佛断片和残简,是思想的吉光片羽,短促、素朴又敦实。的确,这本书使人安静,惹人遐思。

在12年前,许辉就想写这本书――一本“偏重于理想和沉湎”的书。在这里,作家是自然天籁真诚的倾听者,城乡万象敏锐的观察者,他关注个体生存,主张万物平等,力图在文本中向人们展示个人视野中的地域文明(特别是淮河流域的地理历史文化),彰显一个文化人的生存真实,传达单纯而丰饶的生命体验。他四处“游荡”:那露水中的集市,深秋的瓦埠湖,插秧的稻田,废弃的库房和铁路,麦月里美好的原野,茫茫暮色中安宁的城镇,缀满野花的无名的小村庄……缓慢呈现于他的笔下。他书写乡村寂寞,萦怀人世沧桑,珍视父母儿女的伦常亲情,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尤其是自我内心的和谐。他的思绪,常常免不了要回到童年的?藤河、?藤镇或母亲的身边。作家对乡村的痴迷眷恋与细致省察,是知识者的精神还乡,渗透着文化情怀和人文关怀,在对自身地域胎记的反复取样、印证和冥思中,通向人的本来,以及万事万物的本来。

许辉的文字冲淡平和,恬静智慧,写景不拘牵,说理不缠夹,总是在不经意间摹写事物的微妙肌理,简素的语词中跳跃出生机和淳美,如红楼梦中宝钗咏的海棠:淡极始知花更艳。汉语的纯真朴拙之美在许辉这里得到很好的显现。有几个地方,他写到:“好了,不写了。”随心,无羁,率性,甚至有些任性。还有几节小的,更类似于诗或箴言了,比如:“在夜的无花果树的影子下,我看到整条河流都充满了权术和人生经验的漩涡。我为之心旌摇动。”(《55、无花果树影》)但大多数时候又体现为有节制的抒情,笔意疏朗温润,质朴而厚重。

在这部作品中,许辉更多的写出了生命的丰盈、充实、欣悦和欢乐,他试图对他生活的世界,对他脚下的江淮大地独有的物质、精神和文化气息进行复制和定格,他的文字间弥散着一个汉人“对自然地理和农业文明的贴身感觉”,有一种真正的东方的自足性,带着庄严的敬畏和感恩之情,并延展到开阔的精神领域的层面,使刹那成为永恒。在他看来,一个人的一生,与大地上的生死衰荣连在一起。乡村是人的根脉所系,亲近自然就是回归本心。他讴歌未受工业文明侵害的农业文明,惊叹大自然的伟力,对农耕文明有一种强烈的皈依和认同感。但城里有他的家,他离开又回来。有时,他会在菜市口,在自家楼顶的空中花园里,对着绿意泠然香气袭人的果蔬花木,任心灵逸出,让自己“失神”那么一小会儿。

读许辉散文,常常会莫名的感动,因为他如此坦诚。在他的笔下,大多是安静的景物,辽阔、朴素、恬淡、自守、真实,呈现出自然主义的美感,带着生命的本真意味。许辉一直是一个有自己文学追求的作家,他在努力创造着自己有个性的“新文学”,他在文中指出:“美国人福克纳写《喧哗与骚动》时,哪有什么新技巧。他写的便是他感受的新生活。”许辉所写的也是“他感受的新生活”,他所熟悉的一切――人事光景,地物风情。是的,唯有像这般极为自省的关切人的生存境况的作家,才能够写出这样浸润大美的文字。生活中温厚低调的作家许辉,亦如梭罗所言,“我含蕴着,并养育着珍珠,直到它的完美之时”。

静水深流,大象无形。正如天上的星星,它们不说话,只默默注视着人间。《和自己的心情单独在一起》就是这样一部作品。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