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从一个都不能少到一个都不会少

2008-12-0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柳霞 我有话说
贵港市港北区奇石乡是一个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版图上需要费力寻找的地方。当我们来到奇石乡民族寄宿制小学的时候,孩子们那一张张灿烂的笑脸,告诉我们重重的大山不能阻隔知识对孩子们的浸润和他们的未来。

一个都不能少的故事

奇石乡民族寄宿制小学校长覃殷祖是壮族汉子。谈到学

校的过去,他说:“这座学校建校23年,我是看着学校从无到有的。”1985年9月这座学校开始筹建。学校一开始连校舍都没有,只能借用乡里供销社的仓库做教室。宿舍则是乡里白天用作兽医站的破旧瓦房。100个学生,5个老师,一所小学就这样顽强地诞生了。

“以前在我们这个老少边山穷的地方,孩子们失学、辍学的事情时有发生。”覃校长给我们讲述了一件当年他亲身经历的故事。1994年,暑假结束后,覃校长发现他所执教的班级一下子少了4个学生!4个学生都住在离学校很远的库区旁的大山上。

为了找回学生,覃殷祖光赶路就花去了将近一天的时间。他为的是让班里的孩子们一个都不能少。当覃殷祖代表学校承诺,不收这些孩子的学费后,家长才答应把孩子送回学校。

奇石乡民族小学经历的重重困难,也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当年开始普及“两基”教育时所面临的艰难境遇。据广西教育厅吕逸介绍,1987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小学危房面积多达747万平方米,占校舍总面积的25%;乡镇初中、村级小学基本没有教学设备。教育经费更是十分紧缺。

从此一个都不会少

现在奇石乡小学,已是今非昔比。学校占地万余平方米,拥有一栋教学楼、一栋宿舍楼和一个宽阔平整的操场。学校还设有实验室、仪器室、远程教育室、图书室、体育器材室等配套设施,装备有电脑、电视机和投影仪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目前在校生达到509人,教职工28人。

“My name is Weimingfeng.(我叫韦明锋。)”五年级的韦明锋选择用英语来做开场白。他的爸爸妈妈都在外地打工,家里只留下奶奶和他。他告诉记者,在来学校上学之前每顿饭只能吃到青菜,而现在在学校里经常可以吃到美味的荤菜。

“辍学的事情,再也不会发生了,我们的学生一个都不会少啦!学校有这么好的学习、生活条件。国家实行了‘两免一补’,学费、书费全都免了,还给发生活补助,现在都争着把孩子送来上学。”廖永能老师告诉记者。

在柳州市,政府为了进一步“控辍保学”,开始为属于农业户口的学生免费提供午餐。享受免费午餐的伙食标准为每人每餐两元,扣除寒暑假、双休日和国家法定节假日,每个学生可享受200天免费午餐。市、县两级财政各承担85%和15%,每年投入达3357.8万元,共有8.89万名学生享受免费午餐。

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08%,初中毛入学率达到104.33%,“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100%,广西为“两基”交上了圆满的答卷,成为全国第一个实现“两基”目标的少数民族地区。

成果的背后是不懈的努力

199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扫盲工作通过了国家验收,成果的背后是不懈的努力。现在摆在广西教育面前的,是更艰苦的“两基”攻坚。

攻坚战首先从改善学校的基础设施上打响。广西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出了《关于抢修中小学危房的紧急通知》,投入10.58亿元,改造、新建校舍1273万平方米。

2002年底,广西的“两基”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开始向最后的41个县发起攻坚。这41个攻坚县中有26个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12个是自治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有11个是瑶族、苗族、侗族、仫佬族等少数民族聚居的民族自治县,其他县绝大多数是壮族聚居县;有6个是与越南接壤的边境县;有10个是百色起义革命老区县。

为此,广西先后投入22.54亿元,实施了“西部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等教育项目以及落实“控辍保学”、落实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等,使41个攻坚县的义务教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2007年7月,教育部经过评估认定广西全面实现“两基”。据广西自治区教育厅厅长高枫介绍,从2008年春季学期起,广西将进一步提高国家课程免费教科书的补助标准,建立部分科目免费教科书的循环使用制度,并全面落实国家制定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基本补助标准,享受寄宿生生活费补助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比例按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的65%确定,其中民族自治县、边境县实行全覆盖。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