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让人才脱颖而出

2008-12-0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通讯员 苏伟珍 本报记者 马跃华 我有话说
在厦门,说起厦门电子职业中专学校,许多人会这样说:“这是一所出冠军、出黑马的学校。”此言不虚,厦门电子职业中专学校成果丰硕,最具分量的当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比赛了。在这样“高手云集”的大赛中,厦门电子职业中专学校用实力一次又一次证明了自己:2002年获得了“网页制作”一等奖;2007年获得了“投影片制作”
一等奖;2008年,厦门电子职业中专学校更是硕果累累,拿下了“园区网互联及网站建设”一等奖,“企业网络搭建及应用”、“动画片制作”两个二等奖,“电子产品的装配与调试”、“机电一体化设备的组装与调试”两个三等奖,包揽了厦门市的第一、二等奖。连续三次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成为佳话。

厦门电子职业中专学校是首批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成立于1981年。伴随着厦门经济特区的发展,学校迅速成长起来。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厦门电子职业中专学校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以特色求发展,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为特区培养了一批实用型人才。因为过硬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综合素质,厦门电子职业中专学校学生成为了企业抢手的“香饽饽”,还出现了企业要不到人的供不应求局面。学校已经连续多年实现了100%就业,共为特区输送了12000多名新型技术蓝领。

用爱构筑成功信心

“学校把我们当成宝”,荣获“网页制作”一等奖的叶智扬同学这样说。他的话道出了厦门电子职业中专学校学子的心声。来到这所学校的学生基础相对较差,学习兴趣不强。厦门电子职业中专学校以“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为理念,把培养自信作为学生成才的第一步,狠抓不懈。

学校从关注学生的情感出发,通过各种途径鼓励学生上进,让他们在感受到被重视中重新找回自信。在新生开学的第一课,校长就对学生说:“同学们,不管你们曾经的基础有多差,只要你们不放弃理想,树立目标,坚定意志,你们就可以在电子学校这个舞台上尽情展示你们的才华。”与学生朝夕相处的老师,更是当起了学生知心人。学习上有困难,老师总是耐心地给予指导,甚至还有学生在假期跑到老师家里问问题;生活上有困难,老师也乐于出出主意,为他们排忧解难。

情感的激励,赢得了学生的信任与支持。用他们的话说:“这里是我们的家,老师是我们的朋友。”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厦门电子职业中专学校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中一步步走向自信,走向成功。

精心组织社团活动

说起电脑社、动漫社、电子社、机器人社、影视空间社等十几个社团,厦门电子职业中专学校的学生都不陌生。因为这些社团周周都有新东西、新花样,深深吸引着学生。学校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从学生的喜好出发,创造性地成立了一个个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团,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

“让学生在进步中获得快乐,在快乐中成才”,这是厦门电子职业中专学校创办社团的初衷。通过这种方式,学校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把优势发挥出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在社团里,每个人练就的是真本领。如电脑社成员出版《校园IT报》,承担教师部分IT技术支持,协助学生会各班建立宣传网站及班级网站,协助实验室维护电脑,设计制作学校招生的宣传册,校刊排版,参与社区计算机教育活动等。

厦门电子职业中专学校的这些社团正以一技之长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每个学生提供展示个性与潜能的平台,让他们在快乐中累积进步,最终获得成功的喜悦。被老师、同学叫为“小黑客”的林汪忠、因爱玩电脑让父母担心的杜东宏都把小聪明用到了“正途”上;不服输的洪文晓不甘心作品被一次次否定,最后做出了令人满意的作品。这三个人在电脑社里各展其才,最终一起拿下了“园区网互联及网站建设”一等奖。

全方位保障学生顺利成才

学校高度重视学生技能的培养,不余遗力地加强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在全校上下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氛围。

为备战校内外学科比赛,学校去年投入了十几万元购买新设备,今年还要再投入近30万元。此外,学校还专门安排了一位校领导从头到尾“盯”着:每到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时,校长张永强都要亲自带队参加,与学生、老师泡在一块,为他们加油打气。

从校领导到指导老师,都无时无刻在关注着学生的动态。指导老师平时都把时间让给了学生,包括双休日、整个暑假等。大赛临近的时候,由于高强度的集训,一些学生往往产生身体和心理上的疲劳,容易出现同学之间不信任、相互责怪等小摩擦。细心的指导老师们总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充当起心理老师,对他们进行疏导,带他们去运动,缓解压力。

为建立指导学生参赛的长效机制,厦门电子职业中专学校用以老带新的方式,积极培养更多的老师参与到大赛指导中。如今,学校已经建立起了一个相对稳定,年龄梯队、知识结构合理的指导教师队伍。

在采访即将结束时,记者又获悉厦门电子职业中专学校动漫社学员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创新实践活动”竞赛中获两个一等奖、一个二等奖。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