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青岛理工大学:以学科建设“培育”科研优势

2008-12-0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凌翔 本报通讯员 孙波 杨延生 我有话说
不久前,青岛理工大学的“沿海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理论及应用技术”成果荣获200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至此,自2001年以来的七年间,该校已五次荣膺国家科技进步奖,特别是2006年以来连续三次获此殊荣,这在全国同类高校中尚不多见。

青岛理工大学缘何能够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该校校长、博士生导师、德国洪堡学

者仪垂杰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把科技、教育的基础――学科建设和科技创新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学校形成科研人才辈出,科研成果不断涌现生动局面的有力保证。”

紧扣时代脉动凝练学科特色

青岛理工大学原为冶金工业部所属的一所行业性大学,1998年11月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省管为主,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青岛理工大学。成功更名后,他们通过组织全校上下大讨论,进一步明确了办学的指导思想和学校的发展战略,其中学科发展的定位是:以工为主、理工结合,理工经管文法多学科协调发展,走需求与特色相结合、特色与精品相结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建设高质量教学研究型大学的道路。

加强学科建设需要资金投入,近几年,青岛理工大学根据重大和关键课题项目购置了一大批当今国际先进的仪器设备,仅对各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近三年就投入了1.2亿元的建设经费。在消化使用的同时,他们根据学科和课题要求进行二次研发,投入研制了结构火灾试验台、纳米油膜测量仪、多功能通风空调实验平台等独具特色的实验台群。

经过长期的积淀和坚持不懈的努力,青岛理工大学逐渐形成了土木建筑、机械制造、能源环境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体系,学科建设的整体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他们获批“泰山学者”岗位3个,新增9个省部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06年,他们共有10个省级重点学科(实验室)成为山东省“十一五”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实验室),其中“机械设计及理论”、“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等6个学科被评为重点学科,“能源与环境装备”等4个实验室被评为重点实验室。“机械设计及理论”学科还被列为山东省“十一五”重点强化建设学科;“能源与环境装备”实验室、“混凝土”实验室被列为山东省“十一五”重点强化建设实验室。由于有了深厚的学科积淀和鲜明的学科特色,在2005年国务院学位办第十批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和学科评审中,青岛理工大学被批准成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机械设计及理论、结构工程被批准为二级学科博士点,这为该校的学科建设向纵深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建立保障机制优化科研环境

青岛理工大学深深认识到,培养科研骨干,健全科研制度,建立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是提高教师科研积极性的有效途径。他们从战略的高度进行队伍规划和营建,大幅度改善科研条件,健全科研激励政策,完善科研考核机制。

在人才战略上,他们通过实施“高水平人才培养与资助建设”和“高层次创新人才引进”工程,培养和新引进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122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461人。目前,学科队伍中百分之七十为45岁以下的中青年专家。

他们先后制定了《青岛理工大学科研经费暂行管理办法》、《青岛理工大学博士、博士后科研启动基金管理办法》、《青岛理工大学科研奖励办法》等有关科研工作管理办法的文件,在团队建设、经费配套、条件保障等方面进一步向承担国家、省市级自然科学基金及其他项目的优秀团队倾斜,滚动支持。这些文件的出台,促进了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充分调动了广大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有效地推动了学校科研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他们还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积极鼓励青年教师和科研人员走出校门、国门,把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请进来进行学术交流与合作。近年来,他们成功举办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百余次,在校内组织举办了“专家讲座”、“博士论坛”等系列学术报告会。报告、讲座的内容和质量逐年提升,最大限度地帮助教师了解相关专业领域的最新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开阔了学术视野。

良好的科研环境,为教师脚踏实地从事科研、学校科研人才辈出、科研项目不断涌现根植了肥沃的土壤。近年来,青岛理工大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中获得的资助项目逐年增长,200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实现了重点项目零的突破;2008年申报的6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15项获得资助,其中有5项青年基金项目,这标志着他们近年来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青年教师在良好氛围的熏陶下很快融入了学校的事业发展之中。

广泛开展交流推动国际合作

青岛理工大学还瞄准国际上知名院校的强势学科,与该校优势学科在科研教学上展开合作,带动学校朝着国际化、高水平方向发展。

2004年底,他们在进行机构设置改革时新成立了国际交流与合作处,专门负责和处理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的具体事务。该校党委书记耿喜华、校长仪垂杰先后多次率团赴欧美高校和科研院所访问,就对外教育科技合作、学科与实验室建设等方面进行了交流考察并达成合作意向。目前,他们已同美国、德国、英国、瑞典、日本、新加坡等国家的20余所知名大学建立了校际学术交流与科技合作关系。

通过广泛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青岛理工大学吸引了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工作。这些知名专家学者受聘以后,不仅有效地促进了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而且拓展了学校与外界交流与合作的层次,带动了相应学科的快速发展和科研水平的大力提升。国际知名材料与结构专家、俄罗斯科学院院士维特曼教授(Folker H elfrid W ittm ann),自2003 年被聘为该校特聘外籍教授以来,平均每年在校工作3个月,与该校教师及其指导的研究生在国际刊物上联合发表30余篇论文,主办了3次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其中“机械荷载与环境荷载联合作用下的钢筋混凝土耐久性”国际研讨会,与会国有16个之多。依托混凝土结构耐久性中心及实验室,维特曼教授的科研团队完成了包括国家科技部十五重点项目、十一五重点引导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市级课题、青岛胶州湾海底隧道混凝土材料与结构耐久性研究与开发项目等一系列重要课题,成功申报了一项关于海底隧道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研究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