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山东烟台:在开放中融入世界

2008-12-0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赵秋丽 特约记者 李志臣 我有话说

资料照片

山东烟台是全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改革开放以来,烟台市历届党委、政府始终将对外开放作为工作的主旋律,不断推动对外开放向高层次、宽领域、纵深化

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引进外资项目1.1万个,实际外商直接投资158亿美元,对外贸易与外商投资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

抢抓机遇推进“龙头”

自烟台市被确定为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以来,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对外开放工作,始终把对外开放作为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龙头”和“第一亮点”来抓。

改革开放以来,面对我国外经贸事业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和矛盾,烟台市始终坚持从国际国内形势以及自己的市情出发,牢牢抓住历史发展机遇,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20世纪80年代,烟台市抓住国际上以轻纺产品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历史机遇,凭借沿海开放城市的政策优势,大力发展加工贸易,极大地带动了全市经济快速崛起,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20世纪90年代,抓住国际产业特别是IT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的难得机遇,以各类经济开发区建设为新举措,突出发展机电产业和IT产业,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增强了国际竞争力。面对亚洲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衰退,抓住国家千方百计扩大出口的机遇,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为成功抵御金融危机的冲击,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针对外经贸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根据WTO运行规则,结合烟台市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政策导向,取消不符合世贸规则的直接补贴,逐步建立起比较稳定的扶持外经贸发展的政策体系。

2003年,烟台抓住山东省提出“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契机,大力发展面向日韩和欧美的加工制造业,形成了电子、汽车等一批优势特色产业。近年来,他们更是抓住国际服务业转移步伐加快的新机遇,推动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培育壮大服务外包、动漫、软件等高端服务业。

传统产业“脱胎换骨”

对外开放有力地促进了新兴产业体系的建立和传统产业的调整升级。以富士康电子、LG手机为代表的电子项目群构建了烟台市新兴的电子产业;以通用东岳汽车、动力总成、斗山机械为代表的机械工业项目带动落户了300多家汽车零部件企业,构建了烟台市新兴汽车产业体系。这两个产业的形成全面改变了烟台市产业结构的落后局面。服务外包等新的产业领域正在兴起。

以莱阳龙大、鲁花等为代表的农副产品精加工项目,提升了烟台市传统食品工业的产品结构和技术水平。黄金产业通过利用外资,改造和建立了采矿、深加工一条龙的产业集群,提高了产业技术含量和产品价值。全市重点骨干企业、新兴产业80%以上通过利用外资建立或进行嫁接改造发展壮大起来。对外开放还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理念,加速了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改变,企业管理水平和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

经济园区迅速成长,成为全市开放型经济的隆起带和聚集地。自1984年设立烟台经济开发区以来,烟台市省级以上经济开发区达13个,成为推动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最重要力量。2007年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987.3亿元,税收127.8亿元,在所管辖不到全市7%的土地上,创造了全市50.2%的工业增加值、44%的税收。

开放烟台融入世界

多年来,烟台市积极探索“走出去”,初步形成了“引进来”与“走出去”双向开放的新格局。目前,全市累计签订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1880项。批准成立的境外企业(机构)135个。一批海外贸易公司和办事处的建立,使进出口企业拥有了自己的海外销售窗口,逐步建立了覆盖全球50多个国家与地区的销售网络。一批海外资源开发企业的建立,缓解了烟台市木材、铝土、铅、锌等物资的短缺。走向海外投资使烟台市企业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种市场,注入了确保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对外开放使烟台产品走向五大洲,让烟台融入世界经济。开放30年来,烟台对外贸易稳定增长,出口商品结构、市场结构不断优化,多层次、全方位的出口格局基本形成。1978年烟台进出口额仅为2658万美元,“十五”末突破100亿美元大关,2007年达到239.4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900多倍,发展速度居全国前列。出口产品由单一的抽纱品发展到近百个大类4000多个品种,进出口企业由1户发展到3400多户。市场多元化成效显著,国际市场由初始的一个港澳地区发展到五大洲207个国家和地区。

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每一个烟台市民都深切地感受到视野的开阔、观念的更新、文明程度的提高,这是对外开放带来的珍贵的无形财富。此外,外商投资还为其提供了大量新的就业机会,直接和间接吸纳就业80万人,占全市就业总数的40%。通过外派劳务项目和海外工程的实施,10万多城乡青年劳动力实现就业,直接经济收入达70多亿元,带动了12万多个贫困家庭脱贫致富。一批人员利用国外学习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办起了自己的企业。图为烟台市中心一角。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