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危机中求机遇化压力为动力

2008-12-1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郭丽君 我有话说
全球性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压力,感受最直接的就是工业企业。危机面前,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各行业、各地区、各部门同舟共济,努力克服世界金融危机和重大自然灾害的不利影响,2008年工业经济继续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

正如专家所指出的,目前我国经济总体形势是好的,这有赖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

业经济不断发展壮大,为经济发展打下了牢固基础、增添了强劲动力。尽管此次危机来势凶猛、影响深远,只要积极应对,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就一定能够继续保持工业经济的平稳发展。

抓住机遇,加快工业结构升级换代

“工业发展对国民经济全局影响很大。工业如果大起大落,肯定会导致国民经济大起大落。”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苗圩认为,“我国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为44%。工业能否又好又快发展,决定着国民经济能否又好又快发展;工业能否转变发展方式,决定着国民经济能否转变发展方式。”

我国工业化正处在加速发展的新阶段,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工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30年时间内完成了发达国家上百年的工业化发展历程,建立起相对完善的产业体系,成为全球制造业大国,许多工业产品产量都已位居世界前列。

2008年的一些数字可以帮我们看得更清楚:虽然经济增速呈回落态势,但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仍达9.9%,这个速度高于改革开放以来9.8%的年均增速;控制通货膨胀取得明显成效,今年从2月份8.7%的高峰值回落到5%以下,只用了半年时间,表明控制通货膨胀确实取得了明显成效;国际收支平衡状况良好,1-10月出口额达到12023亿美元,增长21.9%,依然保持了较快增长。

以上情况充分说明,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没有发生改变。

更值得注意的是,生产资料价格涨幅开始从高位回落。9月份,流通环节生产资料价格比上月下降2.4%,已连续2个月环比下降。8月份以来,由于需求减速,煤炭供求形势趋于宽松,市场价格由上半年的快速上涨转为逐步回落,港口和电力企业存煤增加。发电量增速减缓,供电紧张状况逐步缓解。这为国家采取扩大内需提供了有利支撑。

危机中往往蕴藏着机遇。不少专家分析,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是不利的,但同时也是我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工业结构的好机会。工业结构过“重”一直是节能减排工作的难点之一,国际金融危机却为产业结构由重变轻提供了机会。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局最新数据显示,2008年10月,轻、重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0.3%和7.3%,这是自2002年6月以来首次出现重工业增速低于轻工业,重工业回落速度明显快于轻工业意味着能源消耗的减少、重工业比例的减少和产业结构的变轻。

“和10年前亚洲金融危机相比,此次经济刺激计划最大的不同在于‘调结构’。”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表示,“经过多年的发展之后,我国结构调整已经进入一个转折时期。”外需下降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中国经济的增速,但13亿人口的国内市场前景广阔,尤其是拥有8亿人口的农村市场潜力无限。我国正值城镇化、工业化的加速期,发展机会多,回旋余地大,推动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转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加上目前不断出台的各项扩大内需的政策,可以说,只要按照科学发展的道路坚持走下去,我国工业新一轮、新层次的增长必将开始。

坚持技术创新,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2008年,“两高一资”(高污染、高能耗和资源密集型的行业)产品的生产增速回落,六大高耗能行业生产同比回落5.6个百分点。而高新技术产业增长17.6%,增速加快,同比加快0.5个百分点,经济增长的绿色含量在增加。上半年,中央企业通过优化结构,积极采用环保节能技术,推动能源消耗水平不断下降。仅国家电网一家企业,通过推广热泵、蓄能和绿色照明等措施,就节电6.1亿千瓦时,节约标准煤220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5.4万吨。

2008年,也是国家发改委推进高技术产业化工作10周年。10年来,我国坚持走企业技术创新之路,高技术产业国际地位明显提升。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6月,我国高技术产业共实现业务收入约3.1万亿元,同比增长约20%。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累计增长17.6%,高于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6.3%的速度。在对外出口方面,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表现突出。今年1-6月,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达1958亿美元,实现同比增长21.7%,占全国出口总额的29.4%。

据了解,今年以来,为了优化对外贸易结构、促进企业产业升级,财政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继续支持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机电和高新技术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同时,积极引导中小企业转变增长方式。今年中央财政用于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规模将达到35亿元,比上年增长20.3%。

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也使国内企业更看清了创新的重要性。“市场换技术往往换不来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沿海一些没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受危机冲击最先倒闭的教训,使我国企业界的有识之士认识到,促使企业转而注意加快技术创新步伐,通过挖掘企业技术潜能开拓新的市场,是未来我们企业争得发展先机的关键。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表示,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必须选准切入点:比如,工业研发设计的信息化,有助于促进工业产品的更新换代;工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有助于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企业和行业管理的信息化,可以促进企业资源优化和产业链的合理化;产品流通和市场的信息化,有助于建立工业现代流通体系等。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