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高等地质教育之回顾

2008-12-1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张锦高 我有话说
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中国高等地质教育顺应时代的要求,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高等地质教育顺应时代发展,瞄准国际学术前

沿,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主动服务国家目标,在诸多方面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一、高等地质教育的管理体制更加完善。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原分别隶属于18个部、委、局、总公司和13个省、市、自治区分头管理的地质类高校先后更名或合并,改变了隶属关系,进入了从行业部门单管模式转为中央或地方政府与行业部门共建的新模式,大学管理模式也由集权行政式向开放环境与自主管理权利模式转变。比如,中国地质大学2000年划归教育部,实施教育部与国土资源部联合共建的管理模式。二、高等地质教育的办学目标、办学指导思想进一步明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地质教育顺应时代潮流,及时调整办学目标,明确办学指导思想,以更加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国地质大学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了“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优良传统,将建设地球科学一流、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大学确定为阶段性办学目标,将建设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确定为长远办学目标,将“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人为本,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育教学质量为生命线,艰苦朴素、求真务实,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确定为办学思路。三、高等地质教育办学规模明显扩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地质教育抓住高等教育大发展的机遇,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仅1999年至2008年,全国招收地学类本专科生74.25万人,其中,2008年招收地学类专业本专科生18.6万人,是1999年招生数(5.8万)的3.2倍。目前,全国地学类在校生67万多人,约占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的4%。从毕业生人数上看, 1993-2002 年十年间毕业生总人数(140576人)基本上与2008年一年的毕业生总人数(139176人)持平。可见,从1999年开始,我国高等地质教育抢抓机遇,办学规模大幅攀升。四、高等地质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推陈出新。以中国地质大学为例,学校较早创办了“地球科学试验班”,并以此为基础,先后设立了国家地质学理科人才培养基地和地质学工科人才培养基地,相继设立了地质工程试验班、水资源与环境工程试验班、地球物理与动力学试验班,积极培养外向型专业技术人才。

改革开放30年,我国高等地质教育的主要成绩:一是高等地质教育为地质事业输送了大批高素质合格人才。30年来我国高等地质教育共培养约83万地质类本专科毕业生和研究生,是1951年至1977年培养总人数4.32万人的19倍,大大提升了地质从业人员的知识层次。正是这一批批逐年毕业的新生力量,在全国性地质调查与矿产勘探开发、地球科学研究与地质科技创新、国际地质交流与树立国际声誉等方面,为我国地质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二是高等地质教育为地质科技创新提供了力量源泉。高等地质院校学术氛围浓厚、师生思想活跃,是新思想碰撞与产生的地方,是地质科技创新的主要基地与力量源泉。30年来我国高等地质教育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有关统计表明,高等地质院校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球科学部40%以上项目的研究任务,如2007年承担41.16%的重点项目、53.07%的面上项目、41.18%的杰出青年基金、45.92%的青年科学基金项目、77.78%的地区科学基金项目、50%的海外及香港澳门青年合作研究基金项目的研究任务。这些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在很大程度上为地质科技创新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三是高等地质教育更好地服务了社会经济。经过30年的改革与发展,高等地质教育的服务面进一步拓宽,从面向部门到行业到社会。地质类专业人才的服务领域也大大拓宽,不单是传统的地质找矿,而且转向以“地球系统科学”为核心内容的现代地质工作,即为大地质、大资源、大环境、大市场服务,涉及工业、农业、能源、材料、环保及资源综合利用等产业,高等地质教育服务经济的能力不断增强。

改革开放30年,我国高等地质教育的经验与启示是:首先,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党对高等地质教育的领导。办学方向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党的领导是高等地质教育发展的根本保证。只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走中国特色的高等地质教育发展道路,才能保证高等地质教育的健康发展;只有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才能提高办学治校水平。其次,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遵循高等地质教育的发展规律。高等地质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地质人才的事业。高等地质院校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把学生成长成才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遵循高等地质教育规律,切实提高教师水平,深化教学改革,不断完善教育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把质量意识贯穿于高等教育办学全过程,不断为学生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不断引领学生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才能使学校真正成为培育有创新、创造、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再次,必须始终坚持改革创新,努力构建富有特色的学科体系。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高等地质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高等地质院校要继承和发扬自身的优良传统,不断凝练地学学科优势,持续扩大地学延伸类学科的特色,形成富有特色的学科体系、学科群和大学精神,学校才能持续保持竞争优势,不断提高办学水平,从而为推进高教事业的改革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作者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