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攀层次 上水平 创特色

2008-12-1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通讯员 刘文初 袁小鹏 本报记者 夏斐 我有话说
从2005年开始的“规范创新年”、“内涵建设年”、“教学质量年”,到2008年的“学科建设年”,一年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服务社会,黄冈师范学院逐步走上了规范创新、以点带面、加强示范、全面提升的发展时期。

一所新建的地方本科院校,缘何如此快速发展?为此,本报记者采访了该院党委

书记、院长程水源教授。

记者:作为一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近年来,黄冈师范学院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您认为保证学校事业持续发展的根本经验是什么?

程水源:第一,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不断增强学校党委和行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执行力。在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方面,我们注重班子成员把握、掌控学校发展方向和大局的能力与水平,强化清正廉洁、勤奋务实的工作态度和领导作风。2007年,有学者对我校进行师范性学院实施转型发展的研究,他们认为,我校之所以能够成功地实现这种转型发展,一个最基本的经验,就是拥有一个能够把握未来、锐意进取、坚强有力的领导群体。从2006年开始,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在年终考评得分都在90分以上,充分反映了广大干部教师对学校领导班子及其工作的认可。

第二,深刻认识大众化高等教育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不断探索和形成符合学校发展实际的办学理念和独具特色的精神文化。近几年来,在学校教育改革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我们逐步形成了以二十字办学理念、九字发展方针、八字校训以及“数字黄师”为内涵的一整套保持和促进学校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教育思想;同时,结合学校建设与发展的实际,大力倡导、弘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改革创新的教育精神,形成了与革命老区的地方师范院校教育实践相契合的、独特的精神文化,从而为学校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思想理论上的科学指导和优秀的学校文化的支撑。

第三,大力推进教育观念变革和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创新,用改革的意识和行动促进学校教育发展。象我们这类新建地方高校,要想实现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有一个路径依赖和制度变迁的问题,我们不能沿袭别人走过的老路,必须通过改革创新,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实际的发展路径。为此,我们通过干部培训和在全校范围内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构建新的教育思想观念和改革创新的发展理念。与此同时,学校深入推进办学机制、管理体制、分配制度、干部人事制度和后勤体制等五项改革以及行政与学术机制的创新,为学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其他各项事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第四,全心全意依靠广大干部教师。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学校建立了一套充分保障教师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程序和机制,不断增强校务管理的透明度,调动和激发全校干部教师热爱学校、建设学校的情感和信心。广大教师、干部和职工心系学校建设与发展,在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为学校的教育事业建言献策蔚成风气。学校从领导班子成员到广大教职工,发扬老区人民艰苦奋斗、敢于拼搏、勤俭创业的传统,凭着科学的态度和务实的作风,励精图治,锐意改革,开拓创新,硬是把我们这所办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初步建设成了一所功能齐全、设备完善、环境美好的新型大学。

记者:黄冈师范学院始终自觉地把教学及人才培养放在学校工作的中心地位,并在这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请你谈谈学校加强教学工作,实施质量工程的指导思想与思路。

程水源:2006年,学校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实际出发,在坚持本科教育的学科价值取向和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市场取向的基础上,初步确立了适合学校办学层次和特色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即一种有别于高职高专和研究型大学的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第一,实现由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目标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第二,强调这种应用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的区别,在学科知识方面具有一定的学术基础和发展后劲;第三,相对于重点大学和研究型大学来说,这种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更加注重面向基层、一线,具有较强的职业性。同时,学校自觉地、前瞻性地提出将“人力、物力、财力、精力”投入到人才培养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强化内涵发展意识。

我们不断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实施通识教育、学科教育、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就业教育“五位一体、无缝对接”人才培养方案;努力使我们的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既适应期短、上手快,又具有发展潜力、后发优势,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同时,学校面向人才市场,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我们努力加强教学平台建设,整合、优化教学资源,探索建立新型、高质量的教学模式,从根本上保障和提高学质量。目前,学校已建成一个教育部特色专业立项建设点和省级教学团队、三个省级品牌专业、三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八门省级精品课程,大大提升了学校实施优质教育的能力,真正让优质的教学资源惠及全校学生,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记者:您在湖北省地方高校率先提出“就业至上”的办学理念。请您谈谈“就业至上”的内涵,以及学校贯彻“就业至上”所采取的主要做法、所取得的成效。

程水源:学生的出路就是学校的出路,学校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就在于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我在学校大会上多次强调,很多贫困生东拼西凑弄几个钱来上学,好不容易熬到毕业,还找不到工作,如果这样长期下去,整个社会对我们高教事业的预期就会下降。为此,学校明确地提出就业至上的办学理念,并努力通过多种制度和机制保障这一理念的贯彻、落实。

从总体上看,学校落实就业至上的办学理念就是坚持两手抓,即一手抓就业率,就业指导、就业教育和就业服务,一手抓就业质量,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适应性。一方面,学校出台了一系列就业激励政策,包括每年拿出200万元作为就业奖励基金,将就业作为重要指标纳入院系目标考核体系。学校把招生和就业从机构改革中分离出来,成立招生与就业处。同时在全国各地建立了就业基地,实行实习就业制;开展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提高学生自主就业的能力;同时认真筹办和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招聘会。另一方面,就是保持学校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与现实的社会发展需求之间相适应、相对接,使学校培养出来的各类人才能够适应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的职业需要。具体地说,学校的专业及学科设置力争在总体上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每一个专业的学生教育和培养,都着眼于学生毕业后的从业需要,努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够比较顺利地实现就业、适应职业需求。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地方高校的教学及人才培养只有努力朝着这样两个方向去努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大学生就业的难题。

经过几年的努力,目前,学校初步实现了人才培养与市场职业需求无缝对接的教育及管理机制,增强了人才培养的适应性,提高了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去年和今年,学校绝大部分院系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3%以上,综合就业率高出全国高校平均水平10多个百分点。

记者: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作为一所办在地市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面临的一些特殊困难和问题是什么?针对这些问题,学校采取了怎样的思路与对策?

程水源:首先,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高等教育内部相对地呈现出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两种教育形态和教育体系。在我国,研究型大学和高职高专作为这两种教育体系的典型代表,鲜明地体现着两种教育体系的内涵及其价值取向。而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特定的办学层次和类型的教学型院校,也就是我们这类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则更多地是徘徊、游弋于这两种不同教育价值体系和实践体系之间,这一问题是我们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发展面临的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经过这些年的探索与实践,我们强调学校坚持以市场导向为主的教育价值取向、以应用型人才为主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以应用性、实践性知识为主的知识教育体系。但是,在学校教学工作和学科建设的实践中我们经常感觉到的一个最大的困惑仍然是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两种不同教育体系之间的冲突。今后,我们将继续加强这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其次,我校是在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的基础上升格的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基础较为薄弱,人才培养的层次较低,加之学校办在经济欠发达的革命老区和地域相对偏僻的中等城市。因此,无论是教学科研平台还是学校所在地域均无优势可言,这就为学校引进和稳定人才客观上增加了难度。近年来,学校实施人才引进和队伍建设工程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可以比较乐观地说,经过下一阶段的继续努力,学校确立的十一五末实现“双百计划”(即100名教授、100名博士)和“131工程”(即10名省级学术带头人、30名校级学科带头人、100名优秀青年教师骨干)的目标是完全可以实现的。但是,应该看到,作为一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我们在人才引进和队伍建设方面投入的精力和财力是巨大的。尽管如此,学校在这方面的工作仍然还是有些缺憾,特别是在引进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所需要的领军性的人物方面依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相对地稳定现有教学科研队伍需要我们继续做好细致的工作。今后,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坚持学校在引进人才和队伍建设方面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政策和机制,同时,通过大力提升学科建设和教学工作的质量、水准和档次,用高层次的学科建设和教学平台吸引和稳定高等次人才。

第三,由于办学层次、类型以及学校所在地域等方面条件的局限,办学经费相对短缺始终是制约我们学校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尽管我们通过转换思维方式,使学校的财务目前在全省同类院校中处于一种较好的状况。但是,办学经费制约学校事业发展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学校要想在现有的基础上谋求新的发展和提升,必须要首先进一步解决好办学经费筹措的问题;没有强有力的经费支撑,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就只能是一句空话。总之,通过多种途径积极开拓筹资、融资渠道,继续改善学校的经济状况,将是我们学校领导班子今后工作的重点之一。

学校科技文化广场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