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财政部三位老部长共话中国财税改革

2008-12-1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记者 孙明泉 我有话说
本报北京12月15日电刘仲藜、项怀诚、金人庆三位财政部原部长日前喜聚一堂,与来自中国社科院、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部委、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座谈,共同回顾中国财税改革30年所走过的路程,展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前景,探讨抵御国际金融危机挑战的有效途径。

端于1978年并与我国整体经济改革同时推进的中国财税体制改革,30年来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和成效,积累了大量值得研究和总结的经验。在回忆三十年改革历程时,刘仲藜特别指出,1994年分税制改革的成功应该归功于党中央的正确决策和国务院强有力的领导,也得益于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以及财政、税务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辛勤努力。但财税改革还有需要完善的地方,今后要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强化预算管理和监督,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加快形成统一、规范、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的规模和比例,加大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这些财税改革的目标和要求应该是我们近期、中期需要为之奋斗的。

项怀诚在发言中指出,如果说1994年开始的财税改革是以财政收入为重点的话,到了1998年以后的财税改革,重点已经转向财政支出。财政支出的改革,当时提出的目标是使财政管理更加制度化、规范化,使预算的分配更加合理,预算的执行更加公开,改变财政分配的随意性。将来总结这些改革经验的时候,最深刻的内容就是政府权力部门要削减自己的权力。如果我们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样一个体制的奋斗目标,是不断加强自己的权力,不断增加自己审批的内容,什么事情都要管,很可能是背道而驰的。

金人庆在发言中说,所有改革中最难的一个是“权”,一个是“利”,并且“权”很多是建立在“利”的基础上。现在要来见证改革开放的成绩,最能够说明问题的,大家心中有数的恐怕还是财税政策改革。30年来,财政地位作用提高了,财政的宏观调控作用越来越明显了。1997年以前,中国宏观经济出现的问题基本上都是过热、膨胀,所以治理通货膨胀,我们经验比较多一点。简单地讲,就是把“水龙头”关了,搞紧缩的财政政策。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给我们带来一个新的挑战,也取得了一个新的经验,叫治理通货紧缩。2003年以后我们又取得了一个新的经验,既要防通货膨胀,又要防冷,开始执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因此他认为,面对此次国际金融危机,我们迎接挑战是有信心的。尽管现在国际金融危机还没见底,但中国的经济基本面不会改变,只要我们把握住战略机遇期,再有一个时期平稳、较快的发展,趋势还是有的。他最后强调,要坚定不移地推动改革,还要坚持发展,要把支持经济发展放在首位;要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公共财政进一步地完善,把公共财政、公共服务的钱用好、花好,真正花到老百姓身上。

座谈会由中国社科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中国财经报社和中国税务报社共同主办。陈佳贵、杨崇春、许善达、何振一、贾康等知名学者分别在座谈会上作了主题发言。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