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寻找发展机遇

2008-12-1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郑功成 我有话说

◆发达国家普遍遭遇不利经济局面后,恰恰是我国发掘内需促使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更加全方位地走向世界的良好机会,是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与结构优化的外在动力,而且是有力的外部推动力量;

◆在实施一揽子应对措施中,关键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布局合理与民生工程建设,重点在于

保就业、保收入、促消费,这是真正促使充满风险的外贸依赖型经济向持续稳定的内需驱动型经济发展战略转变的内生动力;

◆在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发展战略转型的同时,还需要更加密切地关注国际经济形势,在资源与资金安排方面,应当同时考虑国内建设与国际市场,适时出手,出手有力,将会为我国经济发展赢得更为宝贵的机会。

在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发展主基调,把改善民生作为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应对今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正确取向。在此,我想谈两个方面的看法:一是需要辩证地看待这场国际金融危机及其对我国的影响,二是在危机时期特别需要妥善处理好的几个相关关系。把握好了这两点,这场国际金融危机有可能转变成我国持续发展的新机遇。

从宏观层面出发,一方面,必须承认这场国际金融危机是波及全球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已经显而易见,从直接影响出口贸易到必然波及实体经济已经难以逆转,这种打击在笔者看来还将延续二至三年左右。如果没有得力的措施,明年的形势将更为严峻、更为困难。但承认这种现实及趋势,并不意味着只能将这场危机看成是消极或者负面因素。恰恰相反,我认为这场国际金融危机是在我国站到新的发展起点、处于经济新变革阶段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实现经济发展战略调整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并进一步提升开放经济水平的良好机遇。

作出这样一个判断,是因为以往人们也认为我国对外贸的过度依赖不利于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扩大内需作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三大支撑因素之一,早在前几年就被提到了外贸、投资之前,但一直未能有效推进。从充满风险的外贸依赖型经济发展模式到内需驱动型经济发展模式,从只注重经济增长到经济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从强调效率与竞争到突出公平与团结协作,是国家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但以往较长一段时间已经形成的强势的路径依赖,即使是中央政府采取了宏观调控措施,但各地的思维定势及发展惯性也往往难以适时跟进,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转型与结构调整并未真正达到预期目标,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说得多做得少。而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形势倒逼下,可能促使我们不得不将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转型与优化经济结构、切实改善民生真正提到优先考虑的位置上来,进而对现行制度安排与政策措施作出重大调整。因此,这场国际经济危机应当是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与结构优化的外在动力,而且是有力的外部推动力量。

另一方面,在这场国际金融危机面前,我完全赞同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当前经济形势所作出的“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仍然存在,不会因为这场金融危机而发生逆转”的判断,因为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已经发生了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深刻变化。例如,资本要素已经从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初期的极度短缺转变到现在的相对剩余,劳动力要素已经从原来的无限供给转变到现在的有限供给并且素质在持续提升,管理与技术要素有了长足的发展,市场供应已经由原来的极度匮乏转变到现在的繁荣昌盛;同时,在这场国际金融危机面前,人口众多且购买力随着收入水平与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持续提升,为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潜力巨大的市场,腹地纵深、地区差距较大表明有着巨大的战略回旋余地。经过30年来的改革开放,尤其是加入WTO以后近十年的发展,我国的国力日益强盛,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民生持续大幅度改善;我们的发展理念已经实现了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向以人为本的转变,包括经济发展战略转型与结构优化、扩大内需实际上早已经是中央确定的目标,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日益清晰,对国际经济与国际市场的规则日益熟悉,以往改革开放中的正反两面的经验与教训亦异常丰富,等等。所有这些,都表明了一个客观的事实,即现阶段支撑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与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初期乃至十年前相比,确实已经发生了异常深刻的变化,这些因素的变化其实都较以往任何时期更有利于促使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由向外到向内的转变。

在发达国家普遍遭遇不利经济局面后,恰恰是我国发掘内需促使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更加全方位地走向世界的良好机会。因此,万不可消极悲观,不可太在乎一时一地之得失,而是需要坚定发展信心,通过调整相关制度安排与政策措施,在优化经济结构的基础上真正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转型,在持续改善民生的条件下快速扩大内需,便可以继续维持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

在当前国内经济形势遭受不利影响并且持续放大的条件下,中央决定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未来两年投入四万亿元,通过一揽子措施来应对这场深刻的国际经济危机是非常必要的。但在实施这些措施时,我认为特别需要处理好如下关系:

第一,需要妥善处理应对当前危机与强力推进经济发展战略转型和结构优化的关系。国际经济危机已经发生,并且超出了一个国家可以控制的范围,我国采取扩张投资、稳定就业、保障民生等应急措施非常必要,但必须同时甚至优先从经济发展战略转型与结构优化的角度来考虑相应的具体措施,这就是在努力维持对外贸易的同时,优化经济结构,促进产业升级,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要实现这种转变,国家应当借此机会淘汰一批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产能,改造一批传统企业,扶持一批高新技术产业、清洁环保产业、低耗高效产业。为此,强化宏观规划,强化政策引导,很有必要。

第二,需要妥善处理保增长促内需与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关系。当前形势下的保增长不能等同于只保近期增长,还必须立足于保中长期增长,不能只强调促内需,而是必须立足于保障民生与改善民生,这才是根本途径。在这方面,我认为对今年与明年的经济增长率有所下降应当有心理准备,我们需要关注今年与明年,更需要关注五年乃至未来十年的发展。包括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电网、南水北调、铁路公路与机场等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等都是现阶段急切之中的重大投入。在实施中特别需要避免重复建设、无效或者低效建设,特别需要合理规划与布局,以便为未来经济持续发展奠定新的基础。同时,保增长促内需应当充分地体现在保障民生与改善民生方面,而大力开发稳定的新的就业岗位以防止出现大规模的非自愿性的农民工返乡现象,多管齐下地调整收入分配体制以快速提高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劳动所得占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通过加大对社会保障的投入以尽快构建起“二免除一解除”的社会保障制度支架(通过综合性的社会救助体系免除全体国民的生存危机,通过覆盖全民的医疗保障体系免除全体国民的疾病忧虑,通过有序组合的多元养老保障从制度层面覆盖全民来解除国民的养老后顾之忧),同时加大对保障性住房、扶贫开发、医疗卫生、国民教育等的投入,提高低收入群体的社会保障水平,提高养老金水平与优抚待遇标准等,就可以在促使升级的民生问题获得全面改善的同时,形成稳定持续扩大的国内需求,并使城乡居民保持旺盛的消费需求,这样才能实现国民经济与人民生活质量的同步发展。

直接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项目需要真正引起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大民生投入。在实施中亦特别需要重视统筹与协调和缩小差距等功能作用,考虑长远的发展需要和民生保障制度的正常、健康发展。只有切实提高国民的消费能力和增强国民的消费信心,才能真正实现国民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与持续发展,而消费信心来源于后顾之忧的解除、安全感与稳定的安全预期。因此,在一揽子应对措施中,关键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布局合理与民生工程,重点在于保就业、保收入、保安全、促消费,这是真正促使充满风险的外贸依赖型经济向持续稳定的内需驱动型经济发展战略转变的内生动力。

第三,需要妥善处理政府干预与市场机制的关系。应对危机离不开政府干预,尤其是应对这样波及全球的经济危机,即使是信奉市场机制的美国也不得不采取政府干预的手段,因此,政府出手是必要的。然而,我国的市场经济改革还在进行之中,市场机制发育还不太成熟,而计划经济体制的障碍仍然存在,官本位的传统更是根深蒂固,如果在这场国际金融危机面前不恰当地造成政府干预经济权力的扩张,则无异于是一种倒退。对我国而言,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境,无论采取什么样的应对之策,都应当充分考虑发挥市场机制的有益作用,在加强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引导的同时,必须切实防止借机强化行政垄断与行政干预,努力避免扭曲市场机制与市场规律的现象。在应对这场国际金融危机时,中央政府的投入及其带动的地方投入等,都需要在实施过程中高度重视完善市场经济政策体系,同时深化体制改革、机制变革,防止旧体制复辟,最终促使市场机制健康发育成长并真正全面走向成熟。

第四,需要妥善处理好国内与国际的关系。尽管国际金融危机直接影响着国内的经济增长,国家的经济政策与相关措施应当重点针对国内的发展,但如果只关注国内的经济而忽略对国际经济形势及国际市场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则不仅危机不可能变成机遇,而且完全有可能造成国际危机迅速演变成国内危机。因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在我国已经与整个世界经济日益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的条件下,我国经济不可能独善其身,必须与国际社会密切合作才能走出困境。同时,这场危机影响着当代世界绝大多数国家与地区,在发达国家普遍遭遇不利经济局面的情形下,国际市场的机会也在迅速增加,在我国国力相对强盛的条件下,进一步对外开放并扩大对外投资,充分利用大量的外汇储备及某些资源,积极稳妥地更大幅度地走出去,完全可能获得以往难以获得的诸多机会。因此,在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发展战略转型的同时,绝对不能只盯着国内问题,还需要更加密切地关注国际经济形势,在资源与资金安排方面,应当同时考虑国内建设与国际市场,真正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适时出手,将会为我国经济发展赢得更为宝贵的机会。

如果在这场危机面前,国家经过理性的重大措施的出台,实现了国民经济结构的优化与发展模式的转型,促进了就业岗位增长并使劳动力市场走向成熟,同时建立起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使城乡居民在有保障、有安全预期的条件下增强并保持消费需求,这场危机就有可能转变为国家持续健康发展的机遇。能否将危机转变成机遇,关键在于坚定发展信心,理性且有序地调整发展模式。事在人为,事有可为。(作者系全国人大常委、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