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福州:从“纸褙城”到宜居城市

2008-12-1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高建进 我有话说
30年,弹指一挥间。从“纸褙的福州城”到“适宜创业、适宜生活的宜居城市”,海峡西岸的省会中心城市――福州,奔跑在改革开放的大道上。

30年的改革开放,使福州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释放了发展活力。近年来,福州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抓好经济发展的同时,更是把“以人为本,打造宜居城市”作为一

项重大工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宜居成为这座城市的崭新选择。

生态之城

史载,北宋时期,太守张伯玉倡导“编户植榕”,终致“满城绿荫,暑不张盖”,向世人描绘了早期榕城良好的生态环境。

如今,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福州的生态优势愈发凸显。福州坚持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实施“蓝天、碧水、绿园、安静、洁净”五大工程,着力打造宜居环境,相继获得“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荣誉称号,绿化覆盖率达35.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02平方米。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8.9%,在全国32个省会城市及直辖市中排名第三。

台江区工业路是福州市早期发展工业的地方,烟囱林立、工厂密布。随着城市建设的拓展,工业区慢慢地被包围在中心城区内。工业污染、废水排放,影响着居民的生活质量。

2005年,福州市委在制定福州市“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加快生态城市建设,努力构建都市型经济、宜居型城区、和谐安康型社会和现代化中心城市形象体系。如今,福州中心城区成了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热土,动漫之城、创意之城崛起海西。2007年,全市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年产值近千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超过1/3;全市服务业占经济总量比重高达42.4%。

近几年来的冬天,闽江口湿地都会迎来一群来自远方的贵客――黑脸琵鹭。黑脸琵鹭是世界级濒危鸟类,目前全球仅有1000只左右。对栖息环境要求很高的黑脸琵鹭过去曾经在闽江口出现过,但是因为环境问题,人们已经很长时间看不到它们的身影了。如今,黑脸琵鹭的再度归来证明了福州生态环境的重大改善。

安居之城

历史上的福州,有用木板建房的习俗;板墙容易干裂、起缝,人们不得不用纸糊墙壁。这就有了福州的别号――“纸褙城”。改革开放前,福州市区拥挤、道路狭小,棚屋区和吊脚楼随处可见,房屋大多破烂不堪。30年间,福州城市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福州启动了旧城改造步伐。20多年间持续推动了550多片旧屋区改造。特别是2000年以来,福州全面启动中心城区旧屋区改造,几十万居民告别木屋,喜迁新居。

同时,越来越多的福州中低收入家庭从社会保障房建设中得到实惠。2006年底以来,福州市启动实施了17项社会保障性住房项目。截至今年10月底,全市竣工的廉租住房、经济适用房、限价商品房已逾250万平方米。目前,福州市住房保障制度对低收入和中低收入家庭实现了全覆盖,已有45%的福州市民住在政府建设的保障房里。

旧屋区改造和社会保障房建设,使福州成为一座安居之城。同时,福州还切实缓解群众“看病贵、看病难”、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设立慈善爱心超市、免费开放市区公园……一项项具体而实在的措施,让每一个生活在福州的市民深切感受到了城市发展带来的好处。

文化之城

福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改革开放先发地区。历史,赋予了福州辉煌的昨天。如今,省会福州正在以建设文化强市、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为目标,不断加大人力、财力、物力投入,倾力打造以四大文化为代表的闽都文化品牌,保证了历史文脉的更好传承。

投入13.6亿元全面启动三坊七巷保护修复工程。目前已完成《三坊七巷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三坊七巷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和沈葆桢故居、二梅书屋等6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修复方案的编制、评审和报批工作。

计划投入6亿元分3期推进船政文化建设。目前,一期工程建设已全面完成。

今年6月,占地108.8亩的昙石山遗址博物馆新馆落成并对外开放。

闽都文化,福州魅力。去年7月,福州城市精神――“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诞生,无疑为千年闽都文化和现代城市文明找到了一个契合点。

福州人正以宽广的胸怀传承闽都文化。“古节新过”在福州已蔚然成风。福州结合特有的传统习俗,推出了“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于是,正月十五成了民俗文化节,七夕成了邻里节,拗九节成了孝敬节……这些节日吸引越来越多的市民参与其中,成为创建文明福州的重要载体。

“经过30年改革开放,福州发展站到了一个新的起点。今后将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更有效的运作,致力打造宜居城市,努力把福州建设成为海西‘两个先行区’的标志区,成为福建省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和谐发展的核心区。”福州市领导表示。

[值班总编推荐] 维护教育公平需要久久为功

[值班总编推荐] 习近平会见德国总理朔尔茨

[值班总编推荐] 【院士谈科技自立 ...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