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在发展中寻求平衡

2008-12-1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张玉玲 李慧 我有话说
2009年中国经济将内外兼修,对外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对内要练好内功,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扎扎实实办好自己的事。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明年经济工作的五项重点,同时也要把握好五个方面的重大问题。专家们认为,“五个坚持”,五组矛盾,五种平衡和协调,直指中国经济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指明中国经济攻

坚的目标和方向,也表明中国经济将抓住时机,在危机中寻求深层调整的契机。

内需和外需的平衡

去年有170亿件服装出口,现在出口下降,失去60亿件的订单,怎么办?有两种办法,一是关停部分企业,减少生产数量,但这会引起失业问题,不可取;另一个办法是将这60亿件衣服转入国内市场。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以服装出口的例子分析了中国内需和外需的关系。

姚景源认为,金融危机对我国的真正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出口的影响上。受金融危机影响,外向型经济依存度越高的行业现在也越困难,去年国民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多为出口,所以出口有问题,会引起工业增长速度下降,进而引起整个国民经济的下降。现在要保增长,就必须扩大内需,来实现内需和外需新的平衡,以国内消费来弥补出口的不足。所以出台拉动内需的10项措施和4万亿元投资是非常及时和必要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也将为拉动国内需求营造良好的市场氛围。

只有坚持扩大内需为主和稳定外需相结合,才能进一步增强抵御外部经济风险能力。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陈锡文长期研究农业问题,他认为扩大内需不管是国内的投资需求还是消费需求,重点都应转向农村:在投资需求方面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建设,就能够创造巨大的投资空间;在消费需求方面,中央已经采取政策措施推行“家电下乡”,同时还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以开拓农村市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县和县以下地区有7亿多人,但是其社会消费品的零售额在国内市场的比重还不到1/3。所以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让农民有钱买东西,中国这个潜在的大市场就能够变成一个实在的大市场,发展前景是非常广阔的。

速度和质量的平衡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在近日举行的第三届全面小康论坛上对中国经济的速度和质量问题有充分的论述:我们在初步实现小康的前20多年,是依靠投资拉动,主要是数量上的增长。吴敬琏分析,这种靠资源投入拉动的经济增长方式,增长速度可以很高,但是效率和总体质量不高,实惠也不大。

吴敬琏认为,为了实现速度和质量的平衡,一方面要着力发展薄弱环节,比如中央明确提出加快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让更多的资源从城市和发达地区进入农村和中西部相对落后的地区,这样才能带动农业、农村的发展。另一方面要转型,沿海地区要实现制造业的服务化转型,价值要向生产的两端延伸;也要发展服务业,尤其要大力发展那些能够带动就业的服务业,而不是单纯追求那些带动不了多少就业的所谓“高端服务业”。内地要注意,在前期投资规模大时,日子可能很好过,但产能建成以后,基建的任务小了,却难以找到市场,这时日子就会很难过了。所以,每个地区要根据自己地区的实际情况来前瞻和研究怎么保增长、实现转型。

政府和市场的平衡

宏观调控作用大了,那么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作用是不是会减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回答说,这次扩大内需政府财政支出大幅度增加,并没有改变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地位。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与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如何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中央政府投资如何带动较多的地方投资和社会投资,同时在扩大投资规模的同时提高投资效率,对扩大内需政策取得成效至关重要。为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坚持加强政府调控和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相促进,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内在活力。

如何实现行政和市场的平衡,刘世锦建议:首先,还是要坚持已定的国有经济有进有退、向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的方针,政府投资要引导、带动而不是“挤出”社会投资;其次,要放宽准入,减少和规范审批,鼓励竞争,破除垄断,进一步调动社会各方面投资者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尤其在基础产业和服务业领域步子可以更大一些。第三,重视引导、鼓励社会投资的体制机制创新,近年来国际上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流行的公私合作模式值得研究借鉴。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贾康解释说,财政资金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通过多方配合,引导民间资本和社会资金支持三农、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动,形成能调动市场潜力的政策性融资。拉动内需的4万亿,通过政府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启动市场,可吸引到的社会上的信贷资金等方方面面的资金,起到相当大的放大效应。

贾康认为,为了保证投资效率,政府方面也要积极发展“阳光融资”,严格实行专家可行性论证和经济决策。为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内在活力,应该非常谨慎地考虑在扩张同时把握必要的量度,我们有把握在这一轮政府反周期操作的扩张中带来市场主体的跟进,形成整个经济运行回暖的拐点之后再功成身退。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