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李吉林:创造情境教育思想体系

2008-12-1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宋晓梦 我有话说

“长期以来,我们只介绍外国的教育家,把他们的学说拿来推广引用,总说没有出现我们自己的教育家。今天我们终于看到了我们自己的土生土长的教育家,看到了她的思想体系,看到反映她的教育思想的《李吉林文集》。”――这是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先生日前在南通召开的“李吉林情境教育国际论坛”上对李吉林及她的教

育思想的一段评价。参加这次国际论坛的还有教育界著名专家学者柳斌、王湛、朱慕菊、郭永福、裴娣娜、朱小蔓、郝京华、崔峦、杨再隋、成尚荣、余文森、吴刚以及来自美国、英国、日本、葡萄牙等国内外200多名代表。大家就李吉林教育思想体系的特征、在教育理论和实践方面的贡献、以及李吉林从小学教师到教育家成长道路的启示等话题进行了广泛深入地研讨。

“三步曲”构建中国情境教育思想体系

李吉林情境教育“三步曲”即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情境课程,是从语文教学起步的。上世纪70年代末,有感于当时语文教学支离破碎的讲解、枯燥乏味的机械记忆、繁复的习题,李吉林从外语教学中运用情境受到启发,并借鉴了我国古代文艺理论中的“境界说”,进行教学改革。她的“情境教学”是一种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学生学习热情,把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教学模式。她把这种模式的特点和规律概括为:“四为”、“五要素”。“四为”即:以“形”为手段,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周围世界为源泉。“五要素”即:以培养兴趣为前提,诱发主动性;以指导观察为基础,强化感受性;以发展思维为中心,着眼创造性;以陶冶性情为动因,渗透教育性;以训练学科能力为手段,贯穿实践性。

她把这些情境教育的要素推广到其他学科以及学校的各种活动课之中,这一研究成果就从一种教学方法,拓展为一种教学思想和课程体系。

情境教育在国外也有一些学者在著述中有所涉及,这次参加论坛的外国学者也介绍了国外相似的一些做法,但专家认为:就其实践的广度和深度,理论的系统、丰富,以至于将情境教育形成一种成熟的教育思想体系,李吉林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

情境教育思想丰富了我国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宝库

将15克盐放在你面前,你无论如何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汤中,你在享用美味佳肴时,就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研究教学论的专家认为: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溶入汤中,才容易下咽、吸收;知识要融入情境中,才能显示活力和美感。因为抽象的知识借助情境被“活化”了。儿童在学龄前,主要以生活中的形象学习为主,进入学校之后,便转入以抽象的文字符号学习为主的阶段。而“情境”能够为儿童从生活经验到概念学习的转换中找到一个过渡的“阶梯”,它不仅降低了儿童学习的困难和乏味造成的厌学,而且由于这种为教育、教学而创设的情境,是被赋予感情的、是符合学科特点的、是要将其中的教育元素突显出来的,所以可以使置身其中的儿童的认知呈现出心智、情感、道德的完整发展。

李吉林以暗示导向原理、情感驱动原理、角色转换原理及心理场整合原理为基础,阐释了情境教育体系对儿童认知、情感发育、创造性思维和道德培养的作用,丰富了我国教育理论的宝库。

在实践层面,情境教育对于推动素质教育、落实新课程改革,解决“上好学”具有重要作用。因为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要把学生知识技能的学习过程,同时成为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过程。

本次论坛的一个新视角,是情感教育与儿童脑发育的研究。专家们认为:李吉林设计的各种“情境”,对儿童来说,是种种新鲜的刺激信号。它们一方面激活着大脑皮质的“语言”和“形象”功能的脑区,另外儿童在“场景”中同时进行着社会认知活动和道德判断活动,于是也激活着处于脑的深层结构中的“社会脑”的发育。由于这些“情境”在教育者的设计下有明确的意图和方向性,因此可牵引着儿童的脑神经朝着一定的方向运动,并不断地勾连成良好的神经网络。同时,“情境”提供的是人的自我意识、场景记忆、他心想象共生演化的学习环境,而脑科学最新研究成果表明,这几种功能所在的脑区,正是创造性思维脑区活动的所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