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绸乡新曲

2008-12-1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通讯员 张新建 代选庆 李生涛 我有话说
笔者日前踏访素有“中国丝绸之乡”美誉的山东省昌邑市。该市在文化建设中转变发展方式,以创新思维开辟文化发展道路,谱写出令人回味绵长的文化新曲。

从“送文化”到“种文化”

昌邑近年来既以“文化大篷车”等形式送文化下乡,又重视“种文化”,让文化的“种子”茁壮成长在乡

村大地。

为此,该市积极搭建乡土舞台,构建起市乡村户四级文化网络,全市8处镇街全部建起文化站,七成以上村庄建成文化大院。昌邑还通过设立“丝绸之乡文化奖”、评选十大文化名人、扶持壮大百支群众文化骨干队伍、培育千名文化带头人等举措,带动群众文化发展繁荣。现在,活跃在昌邑民间的庄户剧团、秧歌队、合唱团等群众性文艺团体现已达400多个,会员遍布城乡达数万人,很多群众已从文化活动的观众摇身变成文艺活动的“主角”。

从“办文化”到“管文化”

走进昌邑,人们会被“北方绿化苗木博览园”深深吸引。这片总投资近亿元、占地2000多亩、世外桃源般的绿化苗木博览园,是昌邑市金丝达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国田投资兴建的,迄今已免费为六届中国(昌邑)北方绿化苗木博览会和首届山东省生态书画摄影展提供场馆设施,在当地首开“政府办会,个人买单”的先河。

昌邑市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建设文化大市必须坚持走文化创新的路子,政府的角色应从“主办者”转变成“管理者”,逐步实现由“办文化”向“管文化”的转变。近年来,该市正确处理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的关系,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对经营性文化产业进行改革创新,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形式多样化、投资机制市场化的文化建设投资机制,从而使文化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目前,在政府的引导下,昌邑已有多家传统工业企业直接参与到文化项目建设当中。

从“老文化”到“新文化”

昌邑丝绸生产历史悠久,始于周朝,盛于明清,是我国著名的“丝绸之乡”。今年,该市赋予这一传统文化新的内涵,举办了首届“丝绸之乡文化节”,通过丝绸文化展、中国南北丝绸精品展销、民间艺术展演等十项文化活动,激昂、有力地清晰传递着“老树开新花”的文化发展理念。

为进一步挖掘传统文化,去年以来昌邑借助“丝绸之乡”、“华侨之乡”丰富的文化底蕴,规划开发《下南洋》图书、影视剧作品等一系列文化产品,建设集展览、旅游、教育功能于一体的华侨文化纪念馆,集中展示昌邑丝绸生产交易、昌邑人下南洋的历史和昌邑华侨为家乡建设发展所作的贡献。该市以此为样板的12个文化建设重点项目全面铺开,稳步推进。

此外,该市还依托潍河两岸丰富的历史典故、文化遗迹及国家级万亩柽柳林保护区,统筹文化与旅游的协调发展,大力发展现代生态绿色文化,打造独具昌邑地域特色的70公里潍河旅游长廊和滨海文化旅游观光景区,让人们在领略昌邑风光的同时,深切感受到地方文化的魅力,近年来平均每年吸引游客50余万人次。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