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农业循环经济铺平农民致富路

2008-12-1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夏斐 本报通讯员 李介 我有话说
湖北稻花香集团是全国大型工业企业,湖北省最大白酒生产企业。在新农村建设中,他们用科学发展观推动农业产业化,以工辅农,兴企富民,成效惊人。这个集团以白酒为龙头、多产业循环组合式发展的“大循环”农业产业链,已带动5万农民和三峡移民实现了产业再就业、生活达到小康,许多经验做法,令人振奋。

经过调查,记者认

为这个集团的三条“惠民”经验值得借鉴。

延伸农业链条,扩大产业化经营,为农民铺平致富路

稻花香集团董事长蔡宏柱认为,企业“反哺”农业是一项长远的经济建设。只有立足特色,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企业利益与农民利益共同体,才能真正实现以工辅农、兴企富民。

玉米浆、果汁果蔬、茶饮料三大饮品系列,在宜昌三峡农村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该集团抓住商机,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进行产业开发。自2005年以来,共投资2.4亿元,先后发展玉米浆饮料生产及甜玉米种植、柑橘罐头和果(茶)饮料生产项目,分别与农民签订规模种植合同,为农民提供种子、资金、技术等服务,农民按照订单合同进行种植。“三大饮料”产业全部达产后,年产值总计可达13亿元、利税1.4亿元,带动3.5万农民致富。

综合利用生产废料,变废为宝,发展循环农业。该集团投资8000万元兴建有机饲料加工项目,对酿酒生产的酒糟、玉米浆生产剩余的玉米棒芯、秸秆等进行深加工,为农民发展奶(菜)牛、牲猪、鱼禽等养殖业提供饲料。过去宜昌三峡地区畜牧业大多靠自然放养,发展既慢,又危害山林。有机饲料产业的发展,既改善了农村环境,又增加了就业机会,让农民得到了实惠;而该集团通过饲料产业,每年也获得1.2亿元产值和1300万元利税。

优化农业生产结构,适应农业现代化需要。在发展饲料产业的同时,他们还与农民联合,开展两大规模化养殖:一是在龙泉、鸦鹊岭镇建立5个奶牛养殖小区,规模养殖奶牛5000头、年产2.6万吨优质鲜奶,并为周边地区农户每年提供2000头优种后备奶牛;一是建立10万头牲猪养殖基地,既发展商品瘦肉,又作为农业产业化的重要链条,起到“循环调节”作用。两大养殖业采取“分步实施,滚动发展”的办法,以五年为达产目标期,总计年创销售收入9500万元、利税1000万元,带动3000多户农民人均年增收 2000元。

工业为主,农业为辅,发展循环经济,引导农民本土创业

“大循环”形成大产业。以稻花香白酒主业为龙头,发展大产业,开辟大市场,推动企业和农村经济大发展。在省政府指导和支持下,他们制订了一个“百亿元产业化企业”发展规划,即:五年内(2010年)实现白酒销售收入50亿元、相关产业50亿元,带动5个新农村建设和10万农民实现富裕。实施步骤是以当地龙泉镇为依托,逐渐向三峡坝(库)区及周边县市推进,已在夷陵、兴山、远安、秭归、五峰5县(区)农村发展生态农业、食品饮料、包装制品、彩色印刷、金塑陶瓷等20多个产业项目,这些产业在稻花香白酒主业的拉动下,互为支撑,循环发展,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农业产业化循环经济园。

稻花香集团立足三峡特殊的人文与自然环境,以“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一农一技”为方向,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环保型企业,将农业产业链延长,以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最先着手和花气力最大、影响也最为深远的是保障食粮安全。稻花香白酒实现年产值50亿元,即需年生产商品酒10万吨;而达到这个规模,每年则需要粮食30万吨。为此,他们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有计划、分步骤地在宜昌及周边地区集中建立100个粮食基地。从2005年开始,已建立基地38个,种植优质稻谷、糯谷、玉米、高粱、小麦19万亩,这个规模与当年白酒生产能力基本适应。2006年,该集团基酒酿造扩建工程竣工投产,白酒年生产能力比过去提高了一倍多。为进一步保障需要,他们启动了第二步种植计划:每年新发展粮食基地20个,2010年完成全部规划,使粮食种植总面积达到60万亩。

启动市场杠杆,转变农民观念,实现企业与农村同步发展

当地综艺包装公司原是一个由十几名农村残疾人办的纸品包装厂,生产简陋,市场打不开,难以为继。稻花香集团采取联合经营形式,将包装厂纳入成员企业,增添设备,改造技术,一年就扭亏增盈,不仅年销售收入达到2000万元,农村残疾人就业人数也增加到了180名。以这种联合、并购、重组等形式,该集团先后盘活了19家

企业产业。尤其是对湖北白酒资源的整合上,将关公坊(湖北当阳市)、屈原(湖北秭归县)、楚瓶贡(湖北襄樊市)、昭君(湖北兴山县)等四家白酒企业纳入集团旗下,与自身主体企业一起,构成产品上以浓香型为主,酱香、兼香为辅,品牌以三峡文化为轴心,历史文化、楚文化、名人文化、和美文化交相辉映的稻花香“五大品牌”,从而集中了优势,市场竞争力大大增强。

互惠互利,实现双向发展。重点以五种方式保障企业和农民都获得良好效益:一是整体推进。与县(市)、乡镇统一签订产业发展合同,通过产业集群,整体推动2.96万户、8.889万名农民致富。二是自身产业带动。大力发展集团配套产业,为3000户、1万名农民提供就业致富岗位。三是扶持引导。开展各类技术指导与扶持,引导300户、1000名农民发展本地(乡、村)农业支柱产业。四是联合经营。以并购、重组等方式发展相关产业,培养100名农民企业家或企业主(100户)。五是合作开发。利用稻花香集团优势和品牌优势,通过产业化经营,培养10名(户)农民“千万富翁”。经过几年的实践,规划的3.3万农户、10万农民,已有1.6万户、近5万农民实现了致富目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