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他把做学问当做信仰”

2008-12-2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殷泓 王逸吟 我有话说
一场突然来袭的寒潮并没有挡住人们送别金开诚先生的脚步。今天上午,著名学者、书法家、民主党派人士金开诚遗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东礼堂举行。

上午9点不到,礼堂门前,已经站满了前来送别的人。金先生的同学、挚友来了,九三学社与金开诚先生朝夕相处的同事们来了,北京大学的老师、学生们来了,相知多年的文

化界、书法界的同仁来了……

“我和金先生在九三学社一起共事了20年。当年我刚刚加入九三学社,在金先生的带领下开始参加社里的活动,深受他的教诲。”九三学社北京市委原主任委员田麦久深情地回忆说。

9时整,告别仪式正式开始。没有沉重低回的哀乐,取而代之的是金先生最爱的《二泉映月》。“他最爱听这首曲子,所以我们想让先生最后再听听这熟悉的旋律。”九三学社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生于江苏无锡的金开诚原名金申熊。他是著名的学者,在中华传统文化、文艺心理学、古文献学等领域有突出成就;他又是著名的书法家、书法理论和书法教育家,为推动书法艺术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金开诚又以自己的深厚学术功底和独特视角积极投身于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事业,积极建言献策。多年来,他在全国政协大会上所做的有关我国文化、教育方面及大力弘扬传统文化作为凝聚中华民族精神纽带等发言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金先生如同他的名字一样,开朗、真诚,是特别好的学者。他创办北大书法研究所的时候,我们经常在一起开会。”金开诚的老朋友、北京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吴志攀对记者说,“金先生去世前几天,我去医院看过他。现在回想起来,心里还特别难受。”

听闻金开诚过世的消息,他的中学同学们也风尘仆仆地从无锡赶来。“我和开诚在中学时就很要好。”原机械部退休干部郑颂侨说,“每年我们同学都会聚一次,聊文学、聊书法。我知道他退下来以后还有很多计划和想法,只可惜走的太早了。”郑颂侨话语里充满了惋惜。

为了今天来送挚友最后一程,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先生昨天连夜赶回北京。“开诚是我北大的同学,我比他高一届。他是中文系的,我是哲学系的。我们的宿舍挨得很近,他时常来找我聊天,研究京剧的唱法。从那时起,我们就是很好的朋友。他生病时本就想去探望他,但怕他往不好的方向想就没去。没想到……所以今天我无论如何也要见他最后一面。”

“开诚对中国文化贡献良多。他走了,我们也失去了一位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播人。”步出礼堂,欧阳中石先生感伤地说。

与金先生有师生缘的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如此评价她心目中的老师:金先生不是简单地做学问,而是把做学问当作一种信仰。“今天来送先生,是晚辈来向先生致敬。先生的教诲我们要用一辈子去做。我不想多说什么,现在只有悲痛的心情。”她眼含热泪地对记者说。

“金先生懂艺术,懂美学,又有古代文学的基础,他对书法教育有很大的贡献,他为首都师范大学设立首个书法专业博士点给予了很大的帮助和支持。他的离去让我们深感痛失了一位好老师、好朋友。”来自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的刘守安说。

作为助手和学生,与金先生合作出版过《书法文化大观》等诸多著作的北京大学书法研究所副所长王岳川教授难掩心中的悲痛。“金先生长期坚持练字、写字,身体不大好的时候也从未间断,但他一直很谦虚,说自己是书法界的‘票友’。他手术后,我带着研究生去医院探望他。他还说等身体好起来,就接着去上课。可现在就这么走了……我们现在所能做的就是按照金先生的遗愿,继续推进中国文化海外传播事业,把中国的书法做得更好,以慰先生。”

“授业行文,倡厚德载物;讵先生无语,眇眇兮愁予。”“尤似昔日共笑语,不信今朝辞我别。”……一幅幅挽联寄托了人们对金先生的无限怀念

(本报北京12月21日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