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30年:重大工程惠及民生

2008-12-2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张蕾 我有话说

三峡大坝(资料图片)

改革开放30年来,包括奥运工程、三峡工程、青藏铁路

、南水北调等在内的一系列国家重大工程,在给社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今天,领略这些大工程的风采,寻觅这些大工程的建设轨迹,品味这些大工程留下的丰富遗产,一种对祖国欣欣向荣的自豪感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就会油然而生。

奥运工程:是物质遗产,更是精神享受

2001年北京申奥的关键时期,在去商场买东西时,邓亚萍被售货员一眼认出。售货员恳切地说:“你要努力工作,多拉选票,让奥运会在中国办。”为什么一个普通的售货员会这样期盼北京奥运会呢?邓亚萍感到很纳闷。“北京要是办奥运会,我家马上就能拆迁了!”

后来,邓亚萍在自己的博士论文中写道:普通老百姓比任何人都更需要机遇来改变和提高生活质量,而奥运会就是这样的机会。

七年过去了,事实表明,奥运工程带给老百姓的实惠远远超出了组织者的想像。根据北京市政府公布的数字,在筹备奥运会期间,北京市与奥运相关的投资中,有270亿元直接用于场馆建设和奥运会自身运作,而相关的城市基础设施和环境改造投资则达到2800亿元――这说明,北京奥运会筹办过程中直接惠及老百姓的投资是奥运会本身投资的10倍还多。

在“绿色奥运、科技奥运和人文奥运”三大理念的指导下,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数字奥运村、新建和改造的公共服务设施、大型的文化建筑相继落成,首都机场3号航站楼、北京南站、地铁5号线等一批交通基础设施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不仅全方位地满足了奥运会的需求,也为北京居民乃至八方来客带来了长远服务。

2008年5月1日免费开放的九大郊野公园贯穿于第一道绿化隔离地区,将北京东部9个乡相连,总面积达6648亩。家住王四营乡古塔公园的刘玉兰老人以前很少出门,自从郊野公园来到家门口后,老人每天都要在里面小跑一圈。她说:“这里不光风景好,空气也好,即使来走走,都觉得格外舒畅。”

如今,漫步在北京街头,人们会发现空气更清新了,街道更宽阔了,城市变得更美了――北京奥运会不仅让全世界感到满意,也让普通的老百姓实实在在受益。

三峡工程:“开发性移民”带来新机遇

1992年4月3日,全国人大通过了建设三峡工程的决议。三峡工程采取“一次开发、一次建成、分期蓄水、连续移民”的建设方式,水库淹没区有600多平方公里,涉及重庆市和湖北省的20个区县,有两座城市和11个县城、114个集镇、1500多个工矿企业要搬迁。三峡工程一上马,许多国内外专家就预言:这项工程面临的最大难题也许不是工程技术,而是百万移民。

为此,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三峡移民实施“开发性移民”,即“在移民中发展,在发展中移民”,确保移民“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

张德礼是一个小老板,他认为,自己的财富与三峡移民工程密不可分。1996年,他租了一间30多平方米的铺面,在奉节老城开了一家广告装饰公司。“当时的生意不是很多,一个月最多也就挣到1000元钱。”2003年,在三峡移民大潮中,张德礼全家搬到了奉节新城。小有积蓄的他买下了一间大房子作为商铺。几年间,生意范围没有变化,收入却明显增加了――“至少是过去的10倍。”“奉节老县城,人口几十万;新县城建成后,面积比老县城大了几倍,人口也多达百万,自然会增加不少商机。”张德礼这样解释自己的致富原因。

其实,这种机遇,不只被张德礼抓住。张德礼的老邻居当时搬迁到浙江省。第二年,他就回到奉节新城开了一家家具厂,利用家乡一种名为“沉香木”的木材打造家具,然后再运到浙江销售。依靠着“第一故乡”的资源和“第二故乡”的商机,张德礼的老邻居也过上了移民前不曾想到的红火日子。

2008年,三峡水利工程蓄水达到175米,4期移民也近尾声。15年来,中国政府投入巨资建设库区、安置移民,而老百姓也确实感受到三峡蓄水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变化。

青藏铁路:通往幸福的“金光大道”

如果说三峡工程大大改善了相关地区的人文社会环境,南水北调工程为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机遇,那么青藏铁路建成通车时,藏族同胞同样充满了期待。

千百年来,由于自然原因,“人背畜驮”的原始交通方式极大限制了西藏地区的对外联系和社会经济发展。当地人民渴望发展,最强烈的愿望之一就是改变这种落后的交通状况。如今,这个梦想实现了――青藏铁路犹如一条蜿蜒的“钢铁巨龙”,突破了自古以来困扰藏族同胞与外界交流的交通难题。

安多是青藏铁路沿线的一个大站。10年前,这里还是一个冷清的高原小乡镇,只有为数不多的政府办公机构和必不可少的公共服务设施;青藏铁路通车后的短短两年里,安多就发生了巨大变化:盖了许多楼房,越来越多的藏族同胞投资建起商店、宾馆、饭店和加工厂。

“铁路商机”带动了西藏特色产业的发展,并成为当地农牧民的“摇钱树”。一些农牧民采集冬虫夏草、松茸、蘑菇等本地特产卖给游客,而西藏本地生产的矿泉水、啤酒、藏鸡蛋等高原绿色产品,也“乘坐”火车进入了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市场。“以前只知道种地,现在都想吃‘铁路饭’。”拉萨市乃琼镇色玛村村委会主任尼玛说。今年春天,色玛村的村民集资90万元创建了“政通物流股份有限公司”,有30户家庭购买了货运汽车跑起了买卖。

游客的增多、消费需求的增长,也带动离铁路较远的日喀则、山南、林芝等地农牧民办起藏猪、藏鸡养殖场,还开了不少藏餐馆、土特产品和民族手工艺品商店。“从前想都不敢想,有朝一日自己也能成为小老板。”日子过好了,藏区农牧民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带我们走进人间天堂。青稞酒酥油茶会更加香甜,幸福的歌声传遍四方……”越来越多的藏族同胞唱着这首《天路》,沿着“金光大道”奔向幸福的明天!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