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湖南师大附中:志愿者的摇篮

2008-12-2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唐湘岳 通讯员 吴音莹 江静 我有话说
12月5日是国际志愿者日,湖南师范大学附中一批青年学子面对国旗、校旗、团旗庄严宣誓,成为注册志愿者。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湖南师大附中启动了青年志愿者活动。在这20多年里,学校每年都有大批学生与老师加入青年志愿者队伍,先后开展了学雷锋、关注孤寡老人、留守儿童、扶危济困、服务社区、社会调查等志愿服务

活动,志愿者的足迹遍布三湘四水。

23年前的倡议

活动的兴起与一群老人、孩子有关。

23年前,湖南师大附中高112班的学生了解到家住学校附近社区的几位老人身边无儿无女,生活难以自理,便利用课余时间轮流上门照顾老人。毕业前夕,他们发起的一份倡议书得到了积极响应,学弟学妹们接过了爱心的接力棒,一届又一届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义务照顾孤寡、残疾老人。曹子月同学在日记中写道:“第一次参加志愿活动,感觉很特别。自己策划的节目在一大群老人面前表演出来,心里有一种久违的热情和感动。这些老人就像孩子一般,天真可爱,而自己像天使,面对那些沧桑的面孔,心都被吹柔软了。”

2005年,学校正式成立了湖南师大附中青年志愿者服务总队,总队下设年级分队,班级小队,学校每个年级、班团支部都有自己的服务点和服务项目。他们在学校认领了“爱心草坪”和树木,主动清扫,宣传环保;他们每周定期在校史馆为师生、家长、来宾宣讲学校历史,抒发爱校情怀;他们陪来附中学习生活的四川地震灾区学子过中秋、过生日,度过开心的时光……

渐渐地,学校的青年志愿者走出了校园。与孤儿院的朋友结伴出游度长假;与凤凰县千工坪乡中心小学建立“手拉手”关系,先后资助了104名学生入学,捐赠希望书库……志愿者们先后启动了“同在一片蓝天下”、“我与孤儿度假日”等系列活动,在湖南省博物馆、长沙市第一福利院、望月湖社区等单位和社区留下忙碌的身影。咸嘉新村社区“雷锋超市”中有一个湖南师大附中学生爱心捐赠专柜,志愿者们每月向社区捐献生活用品、学习用品。捐献物品达5万多元,受助居民达数千人次。

大讨论形成的共识

当志愿者的活动如火如荼进行之时,一阵降温的凉风吹过来。有家长给学校打电话、写信,他们认为,高中生将要面对改变人生命运的高考,时间紧,学业重,让学生偶尔参加一些锻炼活动尚可,但长期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会耽搁时间,影响学习。

难道学校做错了?学生也会这么想吗?学校为此专门召开了党、团的民主生活会,召开了“我是团员,我是青年志愿者,我该怎么做?”主题班会。在讨论中,许多同学表示,在寒暑假、周末等业余时间到社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只要安排得当,并不会与学习有太大冲突。初0508团支书曾言同学认为:“随着活动的开展,我慢慢意识到,我们不仅是在奉献爱心,更是在觉悟怎样做人,怎样承担应尽的社会责任。”

大讨论让全校形成了共识:高中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让学生参加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心和社会责任感,这是在书本上难以学到的。同学们处理好了参加活动与正常学习的关系,明确了志愿者的目的和责任,越来越多的同学加入进来。国际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金牌获得者朱军豪,北京奥运会手球项目现场播报员刘卓然……到现在,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的注册人数已达2000多人。

不仅同学受到感染,越来越多的老师也参与到了志愿者的队伍当中。2004年,附中的何小卓老师在长沙市福利院认识了一个被父母抛弃的残疾女孩。见她不能行走、身体非常虚弱,何老师把女孩带回了自己的家给予照顾。女孩一住就是四年。附中的青年志愿者们也经常去看望女孩,一时传为佳话。在现在的附中校园里,百分之七十的老师都加入了志愿者的队伍或参与、组织过志愿服务活动。

志愿者精神让学生终身受益

部分学生家长的观念在悄悄改变。高一年级姜婉婷同学的家长田晓萍惊喜地发现孩子变得懂事了,主动做家务。家长特地到学校报喜,心怀感激地说:“刚开始不理解学校的做法。现在看来,一个学校办得好不好,确实不能以升学率作为唯一标准。在志愿者活动中培养孩子好思想,好品质,能让学生终身受益。”

西藏“3・14”打砸抢烧事件发生之后,一些不明真相的西方普通民众受到居心叵测的西方媒体误导,对我国西藏问题表示不理解。在加拿大南玻特学校就读的三位附中学子废寝忘食地搜集大量关于西藏真相和达赖其人的外文游记、博客、纪录片,整理后编辑成宣传特刊,在学校和社区开展了一系列宣讲会,有理有条地向身边民众说明西藏问题的真相。他们所展示的爱国热情,让外国朋友和师生赞叹不已。加拿大南玻特学校首席执行官在写给湖南师大附中校长常力源的信函中盛赞附中的三位同学是“令国人骄傲自豪的湖南学者”。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