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一个外国友人的中国情

2008-12-2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驻贝尔格莱德记者 戚德刚 我有话说

塞尔维亚“东方之家”创始人玛丽娜女士对中国有着别样的感情,她一直为塞中两国文化及民间友好交流默默奉献。

玛丽娜年轻时就对中国充满向往。中学时期,她就从母亲那里知道许多关于伟大中国的故事。上世纪80年代初她来到中国留学,当时中国还处在改革开放初期,男女老少衣着单调,全国食品和多种生活必需品凭票

供应。有一次,初来乍到的她到商店买饼干,却被售货员告知需要用粮票购买。在她还没弄懂什么意思时,一位素不相识的中国人为她付了粮票就走了,她拿到饼干非常感动,同时也为没来得及感谢那位好心人而遗憾。随着在中国的学习生活的延续,她和同学们经常会遇到类似的好心人,这使她对中国和中国人民产生好感。如今的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她的中国朋友经常打电话或通过网络介绍家庭的变化,比如家里添置了电脑、买了房子和汽车、出国旅游等等。她说,“每当听到这些喜事,我会和他们一样高兴和自豪”。

留学归国20余年来,玛丽娜与中国的感情并没有因时间和距离而疏远,而是通过她创办的“友好桥梁――东方之家”越来越近。今年北京奥运会前,玛丽娜及东方之家成员发起“贝尔格莱德市民心向奥运”的大型签名活动,并将凝结着万人心声的百米长绢带到了北京奥组委。近年来,在中国举办的国际“汉语桥”比赛活动中,东方之家派出的汉语爱好者多次取得好成绩,在巴尔干地区国家的参赛者中名列前茅。为了加深塞中两国人民间的相互了解,更好地介绍中国文化,玛丽娜注意“从娃娃抓起”,在她的倡导下,塞尔维亚克拉古耶瓦察市与上海宝山地区于2006年签订了交流合作协定,每年有3批次7-17岁的少年儿童互访团访问上海或塞尔维亚。2007年参加欧洲快乐行活动的上海小记者代表团还受到塞总统塔迪奇的接见。

玛丽娜说,当初“半斤粮票”的精神体现了中国人乐善好施,乐于助人的传统美德。“现在国门开放,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进入中国的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周游世界。中国在30年里通过改革开放实现了繁荣富强,塞尔维亚则由于多种原因经历了动荡和国家分裂,但是不变的是我的中国心,是我和中国人民的友谊。”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