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我与合肥联大共成长

2008-12-2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蔡敬民(合肥学院副院长) 我有话说
30年前,在党中央“重视教育、重视科学、重视人才”的号召下,经过原中国科大副校长杨承宗和时任合肥市委书记郑锐的多方奔走努力,一所自费走读的新型大学――合肥联合大学应运而生。1980年,合肥联合大学首批招生364人,我也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名学生。

合肥联大创办伊始,就提出“收费走读、统一招生、不包分配、择优

录用”的办学方针,打破传统办学模式,在教学和行政管理、后勤服务等方面进行改革,努力探索一条最大限度发挥效益、调动师生积极性、机构精简、人员精干、符合国情的办学道路。

按照“国有、民办、公助”的思路,学校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面向社会办学。1985年,在省、市支持下,学校与德国下萨克森州签订共建协议,由此开始了对外合作办学的发展道路。

学校成立之初,除少数精干高效的管理人员外,任课教师全部从合肥地区12所高校中“择优聘用”,并依托中国科大,经常聘请世界著名科学家、学者讲学,通过整合资源,发挥区域优势,1980年,学校试行专业主任负责制,聘请有真才实学的专家、教授担任业务主任,使得教学质量得到保障。灵活、对路的专业设置,使得学校虽然“不包分配”,但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欢迎,就业问题迎刃而解。

在合肥联大发展的近30年里,走出了一条不同于传统高校的道路。利用“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形式进一步发挥规模效应,继续深入高校教学改革,推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形成以教育思想观念为先导,以教育体制改革为关键,以教育改革为核心的高等教育市场化改革模式。

2003年,为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原合肥联大与合肥教育学院、合肥师范学校合并组建合肥学院。目前,学院在借鉴德国应用型人才培养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实施了一系列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措施:本科实行“九学期制”,即在大学二年级设置3个月的认知性实践学期,以提升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知和对未来发展的规划;大力建设实践教学公共平台,通过网上预约做实验、延长实验室开放时间等措施,保障实践时间;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验教师以个性化能力培养为重点对学生实践能力进行拓展训练。同时,学院结合科技竞赛等活动,成立了各种学生实验项目和实验兴趣小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通过与城市、产业、社区对接,建立了一批稳定综合性、专业性、产学研合作的学生实习基地;实行考试制度改革,变末端考核为过程考核,实施“N+2”考试制度;积极探索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成立了14个体育项目俱乐部,使得体育课教学不再局限于课堂。这些改革措施的推行,掀起了学校历史上第二次改革浪潮,获得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回首30年,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也与合肥联合大学共同成长,从母校的毕业生成为它的管理者,作为在改革开放中诞生的一所新建本科院校,合肥学院仍将会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探索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本报记者李陈续整理)

人物小传:蔡敬民,男,合肥学院副院长、微生物学教授、安徽省人大代表,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9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获安徽省教学成果特等奖、一等奖和省自然科学三等奖、科技进步三等奖等多项。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