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共同关注中华民族未来切实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2008-12-30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编者按

11月8日至9日,由中央文明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组和中国伦理学会主办、江苏省文明办和江苏省伦理学会协办、徐州市承办的“首届中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论坛”在江苏徐州隆重举行。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以及部分省市宣传部、文明办的负责同志等160多人齐聚徐州,围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未成年人道德品质养成的理论与实践”这一主题进行深入交流、研讨,取得积极成果。现将部分发言摘登如下,以飨读者。

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江苏省副省长、徐州市委书记徐鸣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对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后劲,具有十分重要和深远的意义。近年来,我们始终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努力健全体制机制,积极创新方式方法,不断完善工作格局,积极开展未成年人道德养成可操作性研究,推行“学生成长导师制、学生成长伙伴制”、打造中国儿童画艺术之乡、抓好道德五项教育等特色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

举办高水平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论坛,云集界内专家学者,共同研究探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规律,必将对推动这项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我们将以这次论坛的举办为契机,认真学习吸收论坛的丰硕成果和各地的成功经验,大胆实践,开拓创新,努力把我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精心探索未成年人道德成长规律

中宣部原常务副部长中国人民大学道德科学研究院院长徐惟诚

本次论坛,是一次把未成年人道德教育当作科学来加以论证研讨的会议。中华民族是重视道德教育的、有传统的。我们党包括整个社会总体上讲都是重视对青少年教育的。但是有个问题,就是我们现在的教育效果不理想,原因不是在于我们重视不够,而是在我们对于道德教育的科学研究不够,对于道德教育的科学规律把握得不够好。人的道德,从本质上讲,是人们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的行为准则。第一,它具有社会性。无论是个人品德或社会公德,如果没有人际关系、社会关系,也就无所谓道德,它是随着社会发展变化而变化的。第二,它是个体的。它是个人的事情,受人的内心约束。如果是外在约束的东西,被迫只能这样做,不能那样做,就不能叫道德。道德品质是自己内心约束的东西,是社会的公德跟个人的道德感情、道德观念、道德追求结合在一起的。皮亚杰曾经说过:人的认识实际上就是人接触外界的东西之后,跟他自己原有的认识互相嫁接,然后才能产生一个新的东西。这个过程实际上跟马克思、毛泽东讲的人的认识论是很相似的,但更具体化了。我觉得徐州市研究的按阶段道德养成的规律,是符合人的认识规律的,每一个成长阶段未成年人和外界的关系,他所能够感受的程度,是有一定局限的。在这个程度上,他去接受外界的东西,得出一个新的东西,这不是任意无限的。我们以为正确的东西教给未成年人,实际上是不一定接受的。因为我们的认识是我们过去几十年的经历得出的认识,现在你交给未成年人,你还拿这个教他,他没有这个经历,他得出的可能是跟你完全相反的判断。

道德养成在成长过程中实际上就是这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个体,它是不断变化的;另一个方面是客体,是社会存在。这个客体包括他周围接触的个人,他的生活方式,从他的家庭到整个社会都在变化。主体在不断变化成长中,客体也在不断的变化,两个变化在不断地结合。两个方面的变化都是有规律的。道德教育就是要把这两方面的规律结合起来。我们许多事情是做得成功的,无论是意识到或者没有意识到,都是符合规律的结果;我们的失败或者不够成功,也无论是故意的还是非故意的,也都是对这两个方面的结合没有把握好。

未成年人道德成长,主体是未成年人自己,是他自己的道德成长,这应该是毫无疑义的。我们多年讲的是未成年人道德教育,讲教育就应该是教育者为主导,这一点也没有错。但是如果只有这一方面就错了。因为归根到底未成年人的道德是未成年人自己成长起来的。承认未成年人自己是道德成长的主体,就要肯定他有道德成长的愿望。道德如果只是从外面硬灌进去的,那就注定要失败。未成年人的道德成长是有规律的,我们要做的事情是怎样符合这个规律。有了这个态度,我们的道德教育工作就一定能越做越好。

大力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

江苏省文明办副主任周琪

江苏现有1700万未成年人,占全省总人口的23%。2004年中央8号文件下发后,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积极贯彻落实,鲜明地提出了“教育优先、德育为先、素质领先”的工作方针,制定实施了《江苏省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行动计划》,大力推进“学校育人”、“家庭育人”、“团队育人”、“活动育人”、“基地育人”、“环境育人”,集中力量办好50件实事,省财政每年安排5000万元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省级专项资金。

近五年来,江苏省各地各部门按照中央和省委的部署要求,创新体制机制,整合资源力量,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许多工作在全国有影响。省有关部门开展了“共沐七彩阳光,和谐从心开始”教育实践活动,省财政投入800多万元专项资金,扶持全省13个省辖市各建立了一个“未成年人成长指导中心”。省文明委连续4年开展“七彩的夏日――未成年人暑期系列活动”,全省1100万中小学生度过了一个个七彩斑斓、富有意义、快乐难忘的假期。我们先后从省级专项资金中出资4900万元,地方配套2亿多元,在无锡宜兴市、南京浦口区、南通如东县和宿迁市等建设了省级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今年以来,围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实践活动,下发了《实施方案》,组织了活动启动仪式,成立了省活动办公室,全面推开试点工作,举办了全省示范点负责人培训班,开展了网上签名活动,“我们的节日――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抗震救灾英雄少年”推荐、评选和学习宣传活动,全省万名小记者“红领巾寻访春天的故事”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活动等。

多年来,徐州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实施关爱留守儿童“百千万”工程等“五大工程”,强化中小学生道德养成等“五项教育”,打造“学生成长导师制、学生成长伙伴制”等“五大品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典型经验。尤其是围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在探索德育教育有效途径,开展分阶段道德养成可操作性实验研究上,走在全省前列。徐州市历时两年多,精心筹备首届中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论坛,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市有关部门的争先意识、创新精神和执著追求,为推进全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创新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必须提高自身素质

中国伦理学会会长、中国社科院研究员陈瑛

我国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是全社会的工作,任重而道远。而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担负着特别重要的责任。为了履行好我们的责任和义务,必须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坚信我们所讲的原则和规范都是正确的,是真理,对于人民的事业有益,也是能够为广大未成年人接受并信服的。新中国建立以来,我们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不论是“五爱”,《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里提出的五句话二十个字,还是社会主义荣辱观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尽管提法稍有差别,但是其精神实质都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是人类几千年实践经验的总结,无数人智慧的结晶。它们符合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需要。也许有些人暂时不能理解,但是绝大多数人民群众,尤其是广大青少年最终是会信服的。有了这个自信,我们工作起来就会理直气壮、信心百倍。

第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者必须遵循科学规律,采取科学的方法。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必须探索和遵循其思想道德教育的规律:首先是一般规律,例如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善于利用事例,特别是利用数字和事实说明问题,等等。思想道德教育与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关系密切,探索思想道德教育规律,也要研究和学习这些方面的内容和知识。其次是探索和学习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规律,用孔子的话说,未成年人“血气未定”,他们的思想发展不成熟,不稳定,好奇而耽于幻想,理性思维能力不强,只知是什么,不懂为什么。要针对他们的特点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尤其要帮助他们实现从未成年人向成年人的思想道德转变。在这时就应当向他们讲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激发正义的理想、信念,栽培其幼芽。当然,更多的是要教育他们应该如何面对现实问题,应当怎么做;然后再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上升到理性的和规律性的认识。再次是更要研究和把握当前形势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规律。现今我们处于工业化、市场化、城镇化、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社会经济和社会关系、利益格局等方面都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变化和调整,人们的思想观念,特别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出现了许多新变化、新特点、新内容,例如网络问题等等,需要我们认真地研究对待。

第三,要满腔热情地深入到未成年人中去,用我们的真情、真心去感动、感化他们。让他们知道是真正为他们好,是为了他们的幸福和发展。真情、真心对于我们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特别重要,特别有效,它能够消解隔膜,让我们的教育工作深入到他们心里,在那里发芽开花。

共襄育人盛举同铸美好心灵

中共徐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邹徐文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既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又是一个重大而紧迫的现实课题。近年来,我们坚持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摆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创新工作思路,丰富活动载体,完善体制机制,打造特色品牌,未成年人事业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和进展。

1、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价值分析。首先,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未成年人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尚未定型,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可变性。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未成年人是基础性群体,也是最具潜力的群体。客观地说一个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首先是对社会人群和社会公众,同时更关键的是对道德的养成、思想道德的完型处于成长期的青少年,特别是未成年人。只有从未成年人抓起,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未成年人社会教化,才能不断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第二,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未成年人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群体,承载着每一个家庭的希望和梦想,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关系民愿、民情、民生,是科学发展的生动体现和鲜明标志。只有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高尚道德修养和高超知识本领的接班人,才能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某种意义上讲,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为重心的社会教育进而社会教化,是最科学也最深刻的可持续发展动力。第三,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文化人类学有两个核心观点,一个是遗传决定论,强调人种,强调人的生存的本源和来源;第二个是环境决定论,在当前社会后者对人自身发展的意义更加重大。未成年人的成长离不开自然环境的养育、社会氛围的熏陶和他人的影响,和谐的社会环境是青少年快乐生活、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指向就是培育和谐发展能力,形成促进和谐的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第四,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改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现状的迫切需要。“小胜在智,大胜在德”,放松对青少年的道德品质教育无异于舍本逐末。西方社会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与我们是不完全一样的,他们在孩子的自立、自主、自我适应社会等方面强化的、做到的比我们多得多。我们应采取更加扎实有效措施,尽快扭转和改变各类消极现象,为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承担起应尽职责、付出不懈努力。

2、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内涵阐发。结合徐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践,我们认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主要包括四个基本范畴:

一是道德品质。我们注重强化道德认识,把明是非、辨善恶、知荣辱作为道德教育的基础内容,着力提升未成年人道德养成的起点;着力塑造富有真情、饱含温情、充满激情的新一代;注重培育道德意志,开展“承受挫折、见证成长”系列活动,塑造下一代敢面对、能承受、勇担当的内在素质。

二是人格力量。重点是引导未成年人注重健康心理培养,学会建立和谐人际关系,形成善良、宽容、乐观、坚强的心理性格和外在气质。我们着眼增强心理素质,在全省率先开通学生心理热线和网上咨询,加强心理辅导和危机干预;着眼增强对生命价值的认识,引导学生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学会关爱、学会互助;着眼追求真善美,引导广大青少年完善人格追求,积蓄人格力量。

三是文化修养。文化素质具有提升道德水准的强大功能。我们开展以“诚信、崇礼、尚技、仁爱”为主题的民族文化推介活动,利用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开展各种形式的民族文化学习教育活动,帮助未成年人激发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借助睢宁儿童画、新沂民间剪纸、贾汪书画等开展特色文化教育,造就一批饮誉全国、走向世界的地方文化教育品牌,使未成年人更好地了解、认同、热爱家乡文化。

四是行为规范。行为规范是道德约束的外在表现,是未成年人道德养成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启迪教育中引导规范,积极构建“三位一体”的教育格局。在个人自律中自觉规范,引导学生在文明习惯养成上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监督。在社会生活中践行规范,组织开展志愿服务,引导未成年人在参与社会活动中摒弃陋习、弘扬新风。

训练・体验・积淀:未成年人道德养成的有效途径

徐州师范大学伦理学与德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陈延斌

笔者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青少年公民道德养成的可操作性研究”课题组,除加强道德养成理论研究之外,尤其针对当前未成年人道德建设重灌输轻养成、重理论教育轻行为训练的状况,加强养成的实验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得到了有关部门和专家的较高评价。实践证明,养成训练、体验感悟和素质积淀“三位一体”是未成年人道德素质养成卓有成效的途径。

道德养成训练是指家庭、学校、社会根据个体道德的生长规律,通过对受教育者施行有计划、有组织地反复训练、体验,使之形成稳定的行为习惯,从而将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体的道德心理,凝聚为道德品质的一种道德教育观和道德品质培养方法。道德养成即是道德素质的养成,包括道德意识养成和道德行为习惯养成两方面。道德养成训练,是训练、体验感悟与素质积淀的统一。

要提高未成年人道德养成的实效,必须首先制订一套符合未成年人道德培养实际的切实可行的德目指标。为此,本着与中华传统美德相承接、与人类道德文明发展相一致、易记易循的原则,我们将未成年人基本品德要求概括提炼为“忠孝仁义礼,勤俭信和耻”的“两纲八目”规范体系。在此基础上制订了各自的二级德目。如“忠”的二级德目是感知祖国、热爱家乡、忠于民族、励志报效;“仁”的二级德目是关爱他人、珍爱生命、热心公益、保护环境;“义”的二级德目是平等待人、公道处世、见利思义、见义智(勇)为等,再根据未成年人成长各年龄段的具体特点,参照教育部制订的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分为道德意识、道德行为习惯两类养成指标加以设计,做到具体化、系统化,并注意各年龄段的区别和衔接,以便未成年人易于接受和践行。

道德养成指标体系的制订只是前提,要达到养成目标,关键是实施。各子课题组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分别设计了园前、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各阶段的基本道德素质养成训练活动实验方案,方案力求目标明确、步骤清晰、措施具体、操作性强,有利于培养幼童和中小学生的上述指标所要求养成的道德素质。养成训练活动的一般步骤为:按照德目要求确定具体道德养成指标――设计实际或情境模拟训练方案――组织实施训练方案,让未成年人在训练中体验、感悟――通过家校(园)互动,积淀、巩固道德素质。

经过三年多的实验,我们已经制订了0-18岁各年龄段有实践、实验作参照的养成训练方案。将各实验班按此训练的结果与对照班相比较,实验班的孩子变化极为显著,他们的道德认知水平明显提高,道德情感得到增强,尤其是道德行为习惯基本养成,且形成了家校(园)合作育人的良好氛围。

我们的体会是,养成训练活动要取得最优效果,必须突出活动的可操作性;训练方案的设计要依据养成目标和未成年人道德生成和发展规律,注重抓好“小处”、“小事”且视养成对象不同年龄段的情况而施行;在养成训练活动中,尤其应强化情感体验、感悟环节;注意训练活动的持续性和家校(园)之间的良性互动。

着力培养少年儿童良好习惯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孙云晓

经过在长期实践基础上的研究和探讨,越来越多的教育研究者和工作者形成一个共识:只有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才能使道德行为经常化、巩固化和自动化。因此,道德行为习惯是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标志,自然也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目标。问题在于,德育究竟怎么培养良好习惯?我们建议:

第一,习惯养成的内容。在良好习惯的具体内容上,既强调要继承民族美德和优良传统,坚持和弘扬民族精神,同时也要具有当今时代的特点,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这主要包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当今时代的要求和挑战。根据这一原则,我们将少年儿童学会做人、做事和学习三大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归结为12项重点内容,即:(1)做人:真诚待人、诚实守信、认真负责、自信自强;(2)做事:遵守规则、讲究效率、友善合作、合理消费;(3)学习: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学用结合、总结反思。

第二,习惯养成的方法。根据心理学家的实验,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一种行为重复21天就会变为习惯,90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也就是说,初步养成一个习惯需要21天,而形成一个稳定的习惯需要90天。根据我们的研究发现,不同的行为习惯形成的时间也不相同,总之是坚持的时间越长习惯越牢。一般来说,习惯的养成需要经过五个步骤,即提高认识、明确规范、持久训练、及时评估、形成环境。其中,还需要采取许多具体的方法,如习惯培养的基本方法之一是加减法,也就是说,培养好习惯用加法,改正坏习惯用减法。

在习惯培养中,存在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那就是习惯如何评价。在对习惯进行评价时,往往难以操作。在研究与实践中,我们发现情境测验、行为观察和人格特质测验是对习惯进行评价的良好方法。研究表明,在习惯养成的评价上应以情境测察作为主要的评价方法,因为在某种情境下的个体的行为往往是“自动的”或“自然”的。

第三,习惯培养的原则。习惯养成的过程是一个从被动到主动再到自动的过程。良好习惯的培养是有层次和有重点的,在培养个人性习惯的同时,侧重培养社会性习惯;在培养动作性习惯的同时,侧重培养智慧性习惯;在培养传统性习惯的同时,侧重培养时代性习惯。习惯培养的基本原则是要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主人地位。习惯培养的目标是什么呢?是培养良好习惯来解放孩子的大脑,让孩子从一些低级的、束缚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中解放出来。21世纪是两代人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世纪,习惯培养的过程也是两代人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过程。

韩国青少年德育状况考察及思考

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葛晨虹

众所周知,韩国社会道德状况德育效果相对较好。韩国青少年道德教育由社会、家庭和学校共同承担,但相对来讲家庭道德教育功能更为凸显。在韩国问及其道德教育如何进行时,人们习惯回答来自家庭教育。在韩国人看来这是一个自明的问题――青少年在家庭的成长过程中,通过家庭教育和生活熏染,其身心和道德品质会自然而然发展成长起来。父母非常注重做人做事的言传身教,品德习惯逐渐就养成了。而问及韩国家庭中父母为什么会非常重视道德教育时,他们认为父母辈就是这样教育自己的。韩国的道德教育就是这样在家庭生活中一代代传递下来的。

在韩国,传统道德文化相对来说保留较好,家庭中道德伦序明显存在,家教普遍较严格,父母长者对孩子不仅说教,身教意识也非常强,父母以身作则,是道德习惯也是给子女做榜样。许多父母认为孩子做人品质和身体健康同等重要,如果自己的孩子被邻人指责没家教那是很没面子的事,而且不利于孩子将来成才立业。韩国社会对人才的道德期望比较高,企业选择人才很注重了解家教背景。与名牌学校毕业比起来,韩国更重家教背景,这其实是对其家教品质进行考察,足见韩国家庭发挥着重要的道德教育功能。

人们常说“孩子的缺点是父母的”,孩子品质上往往会折射父母成人的品质。家庭是未成年人的第一个“学校”,70%道德教育是在未成年阶段的家庭生活中完成的。此外,道德教育的传递也和教育者的权威性有关,这种“权威”不一定是某种权力,而是心理上和情感上都最有威望的人,在家庭是父母长者,在学校是好老师。同样一句说教,可亲可信赖的父母告诉他和其他人告诉他,孩子接受起来不一样。而如果教育者是他反感的人,那么可能会对其教育内容起连带反感,这是道德教育的一个规律。如果家庭这个最重要的“学校”和父母这个最权威的“老师”,在孩子成长的关键阶段没有发挥应有的教育功能,那么他们的道德素质养成和成长就会受到严重影响甚至失败。问及学校德育对学生有多大效果时,韩国学生普遍认为学校给的更多是“知”,而化成行为品性习惯更多还是来自家庭影响。

当今中国存在着学校德育和家庭、社会德育脱节甚至相互消解的现象。之所以如此,与家庭这个重要德育“学校”弱化、这种道德传递最有效的方式没有完全启用十分相关。研究未成年人道德教育问题时,家庭教育功能和资源如何进一步利用,必须认真研究。韩国等其他国家未成年人道德教育方法和模式中好的做法,可以认真借鉴。

德育与美育结合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

天津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张博颖

德育是人的良好德性的培养过程,是道德规范为主体所接受、内化为其信念和行为规范的过程。美育即审美教育,是用艺术和美的人物(内在美)、美的事物对人的熏染、陶冶,从而培养人们高尚的趣味、人格的过程。真善美具有内在联系,美的艺术和事物中也往往蕴涵着道德的价值。德育与美育有着内在联系。德育与美育相结合,强调把道德教育寓于一种有趣味的感性形式之中,使人在审美享受中领悟做人的道理,唤起对善的敬仰和追求。比如说爱国主义教育,就可以从对祖国的大好河山,从对充满爱国情调的文学艺术的欣赏来培养未成年人的爱国意识。

德育与美育相结合,对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极为重要。未成年人处于智力形成、发展阶段,他们的判断、推理、逻辑思维能力有较大不足,他们对感性形象的体验优于逻辑、抽象思维,这一特点直接关系着对未成年人道德教育所采取的方式和方法。对他们特别是小学生,单纯地讲大道理,用概念式的道德说教,不易接受,效果也不好。把美育与德育相结合,把做人的道理蕴涵在具体可感的形象中,用美引善、以美诱善,使未成年人产生对可贵品质的敬仰、亲近、向往的情感,就容易促成他们在生活中实践这些美德。

应充分利用积极健康向上、包含丰富道德底蕴的文学艺术作品以及社会生活、文化中美好的事物来启发、诱导、熏陶未成年人对美好、高尚品德的向往和追求。老师和家长要善于发现美的事物中所蕴含着的与“德”、“善”有关的内容,要有一种从美找“德”、“善”的眼光,这既是一种德育的技巧,也对教育者提出了加强自身修养的要求。建议在现在的中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材中,融入一些包含有伦理道德价值的文学艺术作品及其欣赏性内容。在教师配备上可采用“一师为主,多师辅助”的方式,即以德育老师为主,同时吸收语文、美术、音乐等方面老师参与教学,进行教学模式创新。另外,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吸收和邀请校外和社会上有较好艺术实践经验的人来学校参讲思想品德有关课程。同时,也要注重把德育与丰富多彩、富有个性的活动结合起来,使未成年人在美的欣赏、享受中,在动态交往活动中培养道德感。

从一定角度看,道德教育是一种限制性教育,是对人的不合理的欲求、行为的限制、禁止、否定,使人在否定中知晓肯定,在限制中实现自由,懂得哪些是合理、应做的,因此它带有不“随心所欲”的特质。审美教育是在对美的欣赏过程中实现人格的升华,它具有情感享受的特质,令人产生愉悦的感受。把德育与美育结合起来,就会使人在愉快中接受否定和禁止,把“禁止”、“限制”融于享受之中,不仅便于接受,且会使人对道德准则有一种亲和感,使人乐于行善,做有道德的事情,这就会弥补道德说教的不足。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