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国际视野下的体育纠纷解决机制

2008-12-3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刘刚 我有话说
北京奥运会的圆满召开,残奥会的胜利闭幕,将中国体育推到了世界前台,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以国际眼光观照中国体育的契机。中国代表团在比赛中取得的骄人成绩,并不代表中国已经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体育强国。投以国际的视野,本文截其要义略谈一下我国体育纠纷解决机制的问题。

体育国际化的呼声。我国体育纠纷解决

机制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是长期守旧于国内体育发展模式而造成的,国内的体育纠纷多数习惯于单项体育联合会的裁决和调解,而在走出国门的体育竞赛中则依据国际体育竞赛规则,发生纠纷时交与赛事主办方或国际体育仲裁院解决处理。体育国际化对我国体育纠纷解决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发出了强烈的呼声。它呼唤一个具有全球特征的体育纠纷解决机制,而这又必须以各个国家体育纠纷解决机制的完善为基础。中国作为一个体育大国,在世界体育的舞台上占据重要地位,面对这种情况,我国自身建立相对完备的体育纠纷解决机制无疑是必须的;在体育国际化的背景下,具有外国国籍的运动员、教练员等到中国发展体育事业的会越来越多,他们之间、他们与中国体育组织或个人之间都有可能产生纠纷,这样的纠纷虽然牵涉到外籍人员,但不一定需要提交到国际体育仲裁院,其前提就是中国必须有一个能让人信服的体育纠纷解决机制。

纠纷国际化的需求。在体育国际化的情况下,大多数单项体育运动最终将会被带到世界赛场,国际体育界的相互交流会日益频繁,体育纠纷也体现出跨国性、跨体育种类等特征;另一方面,体育国际化将体育竞技摆上了国际赛场,竞争异常激烈,在这种情况下不可避免地会导致一部分运动员铤而走险,采用一些不合规则、不合法、不合道义的手段参与竞赛,这就对体育纠纷解决提出了更复杂的要求。只有建立一整套体育纠纷解决机制,才能适应体育国际化、纠纷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一方面,奥运会完备的体育仲裁机制催促我国体育纠纷解决机制的建立;另一方面,体育国际化表现出体育交流国际化、体育信息全球化等特征,随之而来的即是体育的融合和发展,但同时也伴随着各种各样的体育纠纷,在这种情况下体育组织的行政职能必然会逐渐减弱,行业性、社会性将增强,为了维护共同的体育利益,各个体育组织之间的合作将越来越密切,合作越多,摩擦也就会越多,比如参赛资格纠纷、电视转播权纠纷、冠名权纠纷、体育俱乐部利益纷争等等。尤其是随着中国竞技体育的迅猛发展,中国举办的国际性赛事会越来越多,比如一些单项体育运动的锦标赛、大师赛、世界杯、亚洲杯等等,这其中发生的体育纠纷必然是跨国性纠纷,仅仅依靠目前中国单项体育联合会是不可能解决的。

体育法制国际化的趋势。在体育领域,由于体育运动的竞技性特征和国际化态势,体育法治国际化成为必要,也是当前全球体育发展的迹象。这种迹象首先是在体育规则上显露的。比如关于兴奋剂纠纷国际上有公认的《世界反兴奋剂条例》及其相关标准,这也是1998年12月31日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关于严格禁止在体育运动中使用兴奋剂行为的规定(暂行)》的依据之一,世界上其他一些国家、单项体育联合会都以此为基准制定了各自反兴奋剂的法规或规则。虽然这些法规、规则之间由于各国司法体系不同而存在着差异,但总体上并没有与《世界反兴奋剂条例》相悖。与此相似的,体育法规在国际上也呈现出求同存异的征象,国际体育界力图形成更多的适合多数国家的共识、法规。体育纠纷解决机制包括机构、法制、人员、制度等,其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即是法制,因此,体育法制国际化的趋势要求体育纠纷解决机制的诞生。

由此可见,在国际视野下,中国顺应体育国际性、纠纷国际性、法制国际性的需求和趋势,建立以体育仲裁制度为核心的体育纠纷解决机制,成了促进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建立以体育仲裁制度为核心的体育纠纷解决机制,是推动中国体育进一步发展的迫切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是在1995年颁布的,多年来关于修改体育法的呼声一直很高,早在几年前国家体育总局就将修改体育法提上了工作日程,国家体育总局还专门成立有体育仲裁课题组,研究体育纠纷解决机制的改革。应该说体育纠纷解决机制的改革正在缓慢推进。2009年2月18日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即将在哈尔滨隆重开幕,这既是中国体育再一次放眼世界,以国际视野观照中国体育的又一机会,更是多年来中国体育众多机制改革的一个演练场。2009年哈尔滨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作为竞技性的国际体育盛事,同样有可能产生各种类型的体育纠纷。据报道,黑龙江省有两家律师事务所受大冬会组委会的委托,将依法处理大冬会组委会筹备和赛事工作中的有关法律事务,防范风险责任。笔者认为,这样的机制可以将中国体育法规的最新成果付诸实践,其对日后中国体育纠纷解决机制的形成和完善会有重要作用。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