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人问香港著名爱国实业家曾宪梓先生:“听说您不准备把财产留给自己的子女,您是怎么想的?”曾先生答曰:“假如我的子女比我差,即使留给他大批的财产,他也守不住;假如我的子女比我强,他将依靠自己的力量创造更大的家业。”这番话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其实,早在唐代诗人罗隐就有两句赠友诗:“国计已推肝胆许,家财不为子孙谋。”他推崇的是为国家大计要不惜肝胆涂地,却万万不要为子孙谋家财。古人郑板桥教育子女的观点就是:“子孙若如我,要钱干什么;子孙不如我,要钱干什么?”林则徐并把这层意思撰写成了一幅对联:“子孙若如我,留财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意思是说,如果子孙后代像我这么廉洁、贤慧和聪明,我把钱和财产留给他反而损害了他奋斗的意志;子孙不如我,那留钱给他,反而使他好逸恶劳,
坐吃山空,留的钱越多,越是增加其过错。
中外历史上的一些“明君”对自己的接班人进行近乎残酷的培养和训练,是为了维护家天下的延续;历代的帝王使用宦官充当皇宫内院的奴才,是为了保持“龙种”的纯净。可是晚清王室的八旗子弟却因为纵欲过度,甚至丧失了生育能力。他们几乎拥有当时的一切,却失去了做一个完整的人的一项基本功能,走向了他们愿望的反面,这大概是他们开国的祖先和溺爱他们的父母所始料不及的。
经常照照这两面历史的镜子,对我们教育子女是不无好处的。
本文摘自光明网思想博客。陈赫,中南大学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所长,教授。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理事兼教育与普及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湖南省系统工程学会理事长,高教出版社《走向社会》、《做一名合格的大学生》教材著者,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中国科协合作的“非正规教育”项目专家。 (吴丛丛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