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寻访宁夏“骨简”出处

2009-01-0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庄电一 我有话说
2008年5月6日,光明日报刊登了长篇报道《宁夏“骨简”真伪期待权威鉴定》,几十家新闻网站和多家报刊做了转载,全国各地读者都很关注。考古鉴定工作不仅有巨大的学术价值,对于确定被发现物品本身的历史文化价值也十分重要。可“骨简”到底是真是假,至今仍众说纷纭。日前本报记者亲身探访,继续聚焦宁夏“骨简”。

张家场古城与“骨简”

宁夏“骨简”的收藏者赵培祥告诉记者,他所收藏的“骨简”,全部来自于宁夏盐池县柳杨堡镇的张家场。

张家场位于毛乌素沙地边缘,地处宁、陕、内蒙古三省区交界处。别看它现在只是一个20户人家的自然村,既偏僻又荒凉,但这个村旁的一座荒废的古城,却足以让它闻名遐迩。这个早已被漫漫黄沙覆盖、连城郭遗迹都难觅踪影的遗址,在西汉时期是相当繁荣的城镇,甚至一度成为我国西部大片地区的军事中心。与记者一起踏访遗址的宁夏史地专家吴忠礼说,西汉王朝曾经想把张家场进一步升格为我国西北地区政治、军事中心,只是由于皇帝更迭才作罢。但这个遗憾并没有改变张家场的历史地位:现在,人们对它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早些年,它就成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这里又升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此前曾有人说,当地老乡曾在张家场古城遗址上捡到过“古简”,考古人员也在张家场村里见到过“古简”残片。这些“古简”与张家场古城之间是否存在某种联系?而按照赵培祥的说法,“骨简”出自张家场,所记内容又均为汉代之事,那么按常理推断,“骨简”似乎就是汉代之“古简”,但这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推理,它还需要严肃的科学鉴定,更少不了相关实物和资料来印证。

踏访张家场古城遗址

这是一个东西长1200米、南北宽800米的古城。古城外还有大量民居遗址和难以说清的古墓葬群。2000多年过去了,自然的、人为的破坏,足以让历史遗迹荡然无存。但是,张家场古城似乎比人们想象的更加顽强。

古城虽然早已变成农田,但仍然处处显示着它的与众不同:颓废的墙基,映现着古城的大体轮廓;古人生活的痕迹,仍依稀可见。走在松软的沙土地上,灰陶、砖瓦、兽骨残片比比皆是,有些还比较完整,清晰地显示出器物的形状和花纹,而器物上的尘土和斑驳的印痕,则昭示着其历史的久远。记者随手捡起几片陶片,便再也舍不得丢弃了。张家场村民组长张杨告诉记者,一场大风过后,地里就会有东西被吹露出来,常有村民到地里去捡东西,也常常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过去村里也的确有人在那里见过看起来像“骨简”的物件。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张家场的盗墓活动一度十分猖獗,张家场古城旁的汉墓群曾多次被盗。1991年8月8日,光明日报在头版以《宁夏盐池盗掘古墓活动猖獗》为题及时予以报道,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在司法部门和公安机关等相关部门的联合行动下,当地的盗墓活动得到了遏制。然而当年盗墓的猖獗状况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这一带的历史价值。

张家场古城遗址究竟有多少文物出土?现在谁也说不清。据知情者透露:张家场村里,几乎家家都有古物收藏。在一户农民家里,记者就大开眼界。在记者的一再请求下,主人接连拿出许多古物,最后从一个蛇皮袋里倒出一大堆各式各样的铜箭头,估计约有三四百枚,其中多数没有锈蚀,仍然相当锋利。可以想象,历史上这里可能有大量驻军,甚至可能发生过激烈的战斗。

张家场村民:看见过“疑似骨简”

在略显简陋的张家场文物陈列室里,记者既看到了骨簪、骨带钩、铜带钩、玉佩、陶罐、铁鼎、秤砣等大量生活用品,也看到了铁剑、铜戈、弩机、箭镞、铃铛、护心镜等军事用品。古币则有五铢、半两、刀币等种类,此外还有许多印章。尤其令人惊叹的是,这里居然有一套大小不等的秤砣,据说用它们称重可以精确到克。这些文物无不显示着张家场曾经的辉煌历史。

当然,记者最留意的还是这里是否也存有类似“骨简”的物件。不出所料,记者在一堆杂乱堆放着的细小文物中发现了两片看起来像“骨简”的残片。这两片残片,与此前记者在“骨简”收藏者赵培祥那里看到的几乎一样。记者特意记下了上面残缺的题刻:“运食盐军马车解长……”、“……安军民食盐之备用矣”、“……千余至西路经郡县以备运至长安”。这些“疑似骨简”所刻文字、内容,也与此前所见基本一致。

在一位农户家中,记者又在一堆杂放的文物中发现了两片“疑似骨简”残片。记者看到,较小的一片只有三四厘米长、一厘米宽,上面只有三个字:“之用矣”。较大的一片也不过四五厘米长、二三厘米宽。留在上面的文字,共有四行。因为中间断开了,记者只能看见“开渠屯田”、“迁移民五千二百”、“于河西郡开渠屯田”等字样。

据村民介绍,散落在张家场村民家中的“疑似骨简”远不止于此。当地村民中看见过“骨简”的也大有人在。

“骨简”真伪亟须权威鉴定

作为一名民间收藏家,赵培祥从十几年前发现这些“骨简”开始,到2007年已收藏了1000多枚。赵培祥告诉记者,他开始收藏这些“骨简”时,一枚只需几元钱,后来要价越来越高,甚至高达原来的几百倍乃至几千倍,为此他先后卖掉了几处营业房。虽然不少人认为他所收藏的“骨简”是假的,但他仍在坚持。

赵培祥说,他粗略估计过,宁夏盐池县张家场的“骨简”总数应有3000枚左右,而他本人的收藏只占一半左右,其余的分散在许多人手里。近日赵培祥专门给记者打电话,表示愿意无条件提供数百枚“骨简”供专家学者研究、鉴定。

在日前举行的一次会议上,记者见到了曾撰文否定“骨简”的一位学者。“我所见过的几枚所谓‘骨简’,都不能认定为真。”他告诉记者。但究竟是何人、何时、因何造假,他现在也无法给出更合理的解释。

还有专家认为,宁夏“骨简”的真伪,需要认真对待并加以解决。如果“骨简”为假,就应找出造假原因,揭露造假手段,防止更多人被蒙蔽;如果“骨简”为真,它们所具有的历史文化价值就应得到重新估量并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以前村里确实有人在汉代遗址中见过疑似“骨简”的物件。

――张家场村村民

我见过的“骨简”均不能认定为真。

――某学者撰文质疑“骨简”

在没有经过科学鉴定之前,“骨简”头上的引号仍然无法去除――

 

“骨简”真伪需要专家的鉴定。(资料照片)

[值班总编推荐] 以劳动谱写时代华章

[值班总编推荐] 青年的朋友习近平

[值班总编推荐] 让青春在科技创新中焕发更加绚丽 ...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