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

2009-01-0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中央党校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 我有话说
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理论,也是一种实践。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是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理论上探索的
最大成果,就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上探索的最大成果,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个理论体系和一条道路,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高举这面旗帜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取得一切成就的根本原因。

(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开始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探索。随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我们在思想认识上实现了三个方面的回归,使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探索有了新的起点,产生了新的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开辟和理论构建由此全面展开。

首先是回归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基石。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实现了社会主义学说的历史性变革,把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一切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既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又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历史上任何一种社会形态的确立都是以一定水平的生产力为基础的,其发展和进步也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前提的;人类社会从低级阶段发展到高级阶段,归根到底,都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发达的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立足基础,对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为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追求提供科学的依据。离开了唯物史观,理论上的社会主义会流于空谈,实践中的社会主义会产生乌托邦。邓小平和我们党从唯物史观出发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揭示了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我们长期忽视了生产力的发展。强调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社会主义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使社会主义社会不断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根本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其次是回归基本国情。中国的社会主义产生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实现了中国社会发展的一次历史性变迁,但经济文化落后,农民人口占多数,又使社会主义在中国的起步发展一开始就具有先天不足的弱点,这与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有很大不同。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历史的选择,也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但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必须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马克思恩格斯论证的是社会主义一般性、普遍性问题,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则带有更多的个别性、特殊性。他们关于社会主义的认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来源和思想基础,但不可能成为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现成方案。在中国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会有自己的具体要求。立足于基本国情,从实际出发,才能使社会主义在中国扎根。由于脱离国情,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一度产生了许多偏差和失误。在重新回归基本国情的基础上,我们党作出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判断。有了这个科学判断,我们党的一切理论建构和方针政策的制定就有了基本依据,既不割断历史,又不迷失方向;既不落后于时代,又不超越阶段。

再次是回归人类文明发展的轨道。社会主义是在资本主义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新的社会制度,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综合体现。它既有对资本主义文明的继承,又有对资本主义文明的超越。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为社会主义的产生奠定了物质基础,而且也创造了各种文明条件。没有对资本主义文明的继承,就难以产生成熟合格的社会主义。对于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来说,在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过程中,必须要注重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积累的文明成果。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我们过分强调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忽视它们之间的联系。这种认识上的片面性不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辩证法,也妨碍了社会主义正常发展。邓小平和我们党明确提出,中国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国家一切好的东西。有了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关系的新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便进入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轨道。它在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文明成果的同时,也体现出对资本主义的超越。

(二)

实践的发展和理论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实践在一个新的层次上展开,理论也必然要随之进入一个新起点。改革开放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程,它推进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拓展,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着鲜活的实践经验。通过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联系在一起,把中国的发展与世界发展联系在一起。有了这两个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联系在一起,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重要创新。有了这样的联系,我们改变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也改变了建设社会主义方式。在计划经济时期,我们实行的是单一所有制和单一分配方式,既不符合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也不利于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社会主义走出了计划经济的困境,进入了一个新的天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形成了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同时,也确立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形成了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的建设局面。在计划经济时期,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往往是依靠国家组织、社会动员的方式来进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直接深入了人们的社会生活,人们可以自主创业,自己创造财富,创造自己的幸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社会主义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动力源泉。它在促进了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在改变着社会的面貌,也在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

把中国的发展与世界发展联系在一起,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追求发展的社会主义,是主张和平的社会主义。这种内在的本质要求,符合时代潮流,也符合当今世界的趋势,是中国与世界同发展、共命运的基础。有了与世界发展的密切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有利于发挥比较优势,获得比较利益。我们充分利用了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优化了资源配置,促进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这样的联系同时也为我们借鉴和学习一切国家的先进经验、文明成果创造了条件,为我们的观念更新和思想飞跃也提供了一种横向比较和外部动力。与此同时,中国的发展也为世界发展作出了贡献。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成为联结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重要桥梁。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带动了全球经济的增长,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有力引擎。随着中国与世界联系的不断扩大,我们以更加宽广的眼光看待世界,以更加自信的胸怀面对世界的发展,改变了那种简单对立、你死我活的斗争思维,在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基础上,实现与世界各国和谐共处。我们尊重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也尊重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上的自主选择,在求同存异、互相比较借鉴的基础上,与世界各国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各种挑战,实现共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自身发展优势与世界发展形势形成了互补,不仅拓展了自身的发展空间,也为世界发展增添了活力。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0年探索所取得的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和途径,它明确了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遵循、基本内容和宏伟蓝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经验总结、逻辑概括和思想升华,它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指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更概括地说,这条道路可以归结为一个基本路线、一个总体布局和一个发展目标。

党的基本路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总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遵循。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这四位一体,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总体布局。把握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要首先着眼于制度、方向、战略等问题。在经济建设上,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政治建设上,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在文化建设上,最重要的就是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抓好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在社会建设上,最重要的就是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围绕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不断探索和解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三大基本问题。随着对这三大基本问题在理论上的不断深化,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形成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思想、基本观点、基本论断,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搞清的一个首要的基本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同时又根据实践的要求和时代条件的变化,探索和解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巩固、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问题,把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解答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根据党的历史方位发生的深刻变化,探索和解答了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完善党的领导方式,继续保持党的先进性,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等问题,推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进一步强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执政党建设的一致性。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明确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依据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和现实要求,探索和解答了发展的基本内涵、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发展的目标等问题,形成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等一系列新理念,使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这三大基本问题的探索和回答,从总体上进一步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执笔:秦刚)

[值班总编推荐] 以劳动谱写时代华章

[值班总编推荐] 青年的朋友习近平

[值班总编推荐] 让青春在科技创新中焕发更加绚丽 ...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