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危机面前展露机遇

2009-01-0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陈心月 我有话说
“2009届全国需要就业的大学毕业生达600多万人,形势不容乐观,尤其财经、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等类的学生受金融危机的冲击较大。”当前在人才招聘市场,总能听到众多高校应届毕业生的此类抱怨。

如何将危机转化为就业机遇,江苏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专家支了两招:一方面,大学毕业生要充分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放平心

态,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另一方面,高校也要发挥就业指导作用,共同把金融危机对就业的影响减到最少。

新挑战带来新变化

金融危机给高校毕业生就业究竟带来哪些挑战?针对大学生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就业指导专家将其变化归结为以下三点:

首先,到学校进行招聘的单位组成有所变化。以往备受各校青睐的三资企业招聘单位明显减少,金融企业需求疲软,房地产企业数量明显下降;与此相对应的是,许多国有企业、科研院所的人才需求量显著增加。据南京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马大庆介绍:“一些中西部地区国防重点单位的人才需求基本不受影响,甚至更加旺盛。”

其次,“人才高消费”现象更加严重。许多本科生、研究生兼收的单位今年明显削减了对本科生的招收比例,增加了对研究生的招聘,毕业生就业门槛的提高,使许多本科生被很多好岗位拒之门外。经济寒冬的到来,使许多毕业生对收入相对稳定的职业更加青睐,据南京师范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介绍,该校研究生毕业后想做教师的比例明显增加。

此外,基层就业的发展空间扩大。金融危机对原本就竞争激烈的就业形势可谓“雪上加霜”,由于工作难找,许多毕业生放低了眼光,愿意扎扎实实地回归基层,从基层做起。

以需求为导向,推动高等教育改革

金融危机带来的严峻就业压力,不禁让人反思:究竟怎样才能培养出经得起“危机”考验的人才?高等教育究竟该行往何方?“这次的金融危机同样给我们高等教育上了重要一课,怎样使毕业生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是我们下一步所要关注的。”南京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高明在采访中告诉记者,“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是我们下一步课程改革的目标。希望有关部门对市场饱和的专业申报专业点时要认真评估、限制,现在大量开设的‘热门’,就是就业时的‘冷门’。”

各家都在“躲寒流”,可是南京艺术学院的老师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却有不同的看法。该学院副院长邱丽华说:“金融危机给企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但是却刺激了网络游戏、动漫设计等行业的发展,市场的需求为我们某些专业未来的招生指明了方向。”此外,针对部分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毕业生,邱院长提出了进行“本科后”教育的设想,“这些学生可以通过继续深造,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也可避开金融危机期间找工作的压力。”

专家还指出,高校亟须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观,高校以前培养到企业工作的人才不够,这方面高校可以向高职高专院校取经。

此外,为了广泛开拓就业市场,为毕业生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很多高校在建立就业基地的基础上,还动用校友关系,为大学生就业寻找门路。此外,为了使学生更及时地掌握招聘信息,一些学校还在教学楼、宿舍楼等显著位置专门安装了移动电视,一天24小时循环播放就业信息,不放弃任何一个为学生提供岗位的机会。

放平心态,化危为机

特别时期,大学毕业生们也使出浑身解数,各觅良方应对就业危机。

“刚进校门,学校对我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培训的时候,我就决定自学法语,增添一项技能,为进入社会做好准备。”作为应届毕业生,小张精通英语、法语两门语言,十分受招聘企业欢迎,“今年的就业竞争压力大于以往,同时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平时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多学点东西,真正进入社会的时候就不至于手忙脚乱、无所适从。”

同样是应届毕业生,南京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小李同学对找工作有着自己的见解,他认为首先要放平心态,不能用“天之骄子”的优越感把工作的选择面限定的太窄:“金融危机只是暂时的,选工作的时候,工资方面的要求不是最重要,我关注的是公司的潜力与发展前途。其实有压力才会有动力,这次金融危机让我也学会了很多,要找到化危为机的方法,自己‘救’自己。”

采访中,记者感触最多的就是许多毕业生改变了以前“盯准长三角,扎根大都市”的想法,愿意带着所学知识返回家乡,寻找更适合发展的土壤。南京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吴自斌说:“以往,以基层就业为目标的选调生竞聘在我们学校并不受追捧,但是今年却‘大热’,而且报名者各个方面都非常优秀。”

关注高校毕业生就业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