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奥运场馆利用渐行渐近

2009-01-0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周龙 我有话说
作为奥运场馆中的临时建筑,五棵松棒球场完成使命,已经开始逐步拆除,取而代之的将是一个大型购物中心。曾经风光无限的奥运场馆,在吸引了全世界关注的目光之后,其存废、利用问题已摆在我们面前。

五棵松棒球场的建造花费超过两亿元,用完即拆确实可惜,但要想继续使用也并非易事,每年光维护费用就高达数百万元。与棒

球场相隔不远,五棵松篮球馆则作为固定场馆得以保留,但它每年的维护费用也高达3000万元。有人算了一笔账:如此高昂的维护费用,如果考虑收回成本,篮球馆每场的场租费用至少得20万元,而与“鸟巢”、“水立方”相比,篮球馆这20万元场租费还算是少的。

体育场馆要达到举办奥运赛事的标准,就会大大超出承办城市日常的实际使用需求,这对于许多奥运举办城市来说是一个普遍的难题。例如,奥运举办前,蒙特利尔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建设,而在奥运会结束之后,大量闲置的体育场馆让蒙特利尔背上长达30年的债务;2000年,悉尼奥运会被誉为现代大型体育赛事的楷模,但奥运会后也同样出现大量场馆闲置或废弃的情况。

有了这些前车之鉴,在场馆规划之初,北京奥运会的组织者们就考虑到奥运后场馆的利用问题,使临时场馆由起初的四个增加到了八个。现在看来,这种改变确实很有远见,但矛盾并不就此完全化解。对于如此大规模、高标准的体育场馆来说,要想适用于日常使用,首先得对其进行大规模改造,使其不仅好用而且经济,能以最低的成本满足公众的日常使用。为了承办2008年奥运会,北京建造了31处奥运场馆,除去临时搭建的8个场馆,还有23个保留场馆。改造完成后的奥运场馆无论是举行体育赛事还是用于演出、会展,肯定会与原有体育场馆产生竞争,和原有体育场馆相比,这些花费巨大、成本高昂的新场馆竞争优势并不明显。因此,单靠商业运作,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这些奥运场馆不可能收回建设、改造所需的巨额成本。

但是,我们要看到,奥运场馆不仅是一个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它更应该是为大众提供公共服务的基础设施。奥运场馆在本质上就如同路灯一样,如果单靠商业运作是不可能为其找到埋单者的,最好办法还是将其用之于公众服务,更多的公众享受到奥运场馆带来的福利,它们也就有了更大的回报。

北京奥运会是全民参与的盛会,奥运后的场馆也就不应该只是供人仰视的殿堂,无论是功能改造还是用于商业开发,都不应该放弃这样一条原则,即,奥运场馆是服务于全民健身事业的公共设施。弄清楚这一点,回头再看奥运后的场馆问题,眼里就不仅仅只是赢利、收回成本等等难题,而是思考如何让这些场馆方便公众,让广大公众不仅能亲近奥运场馆,而且能方便地利用它们。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