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对高校师生关系的思考

2009-01-0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王文革 我有话说

编者按

本该教学相长、感情深厚的高校师生关系近来却屡屡出现不和谐的音符,甚至时有悲剧上演,是社会观念转变的冲击还是伦理道德缺失所导致?和谐的师生关系应当是怎样的?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本期话题今天推出王文革的文章,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与思考,欢迎广大读者参与讨论。

高校师生冲突事件似乎总能够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老师批评学生逃课引起学生反抗、学生质疑老师授课内容……这些个别“事件”经媒体报道后均引起了广泛讨论,“声讨”教师者有之,支持教师者有之;批评学生者有之,宽容学生者也有之,“事件”的影响都远远超出了“事件”本身。我们有必要冷静思考一下造成这种师生冲突的内在原因,给师生关系一个合理的、明确的定位。

以老师批评学生逃课引起学生反抗这件事情为例,有人认为,学生是交了钱来读书的,学校和老师有义务给学生提供满意的教育;学生已经成人,有选择是否上课的自由、有逃课的自由,有选择是上课还是到图书馆阅读的自由,等等。反对者认为,当前的这种体制扭曲了师生关系,学生不是受教育者,而是消费者了;学生应当懂得起码的做人准则,懂得做学生的本分,等等。而当事的教授则高调宣称要维护“师道尊严”,要敢于批评学生,不能无原则地一团和气。这里的核心问题似乎是一个“师道尊严”的问题:要不要“师道尊严”,如果要“师道尊严”,又如何维护、实现“师道尊严”?

“师道尊严”的含义

关于“师道尊严”,从五四时期以来一直是一个遭到批判的概念。人们批判它,似乎是因为它与传统思想密切相关,属于违背自由、压抑人性、制约个性发展的东西,必须予以彻底的清算。这里似乎有一个误区,就是在理解这个词语的时候,人们并不是从理性上来认真弄清其含义后再展开批判,而是仅仅凭语感来展开批判:将“尊严”当作一个现代汉语中的词,“师道”又是一个词,而且又将“师道”当作“老师”(“道”的承担者、传播者,如同“道成肉身”)来理解,于是,“师道尊严”的意思,就是要尊敬老师,而且要非常地尊敬。这当然是不能接受的。当然这种理解又是和“师道尊严”的本义相违背的。

“师道尊严”本来的说法,应当是“师严道尊”。《礼记・学记》云:“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本来的意思是说,老师受到尊敬,他所传授的知识、道理才会受到尊敬。这个说法,应当说是很有道理的,因为老师是知识、道理的承载者、传播者,你连这个承载者、传播者都不尊敬,遑论他所承载、所传播的知识、道理。这里不仅仅是一个对人的尊敬问题,也是一个对知识、道理的尊敬问题。对于知识、道理的热爱―尊敬是一种可贵的品格。古希腊的“哲学”一词,本义就是“爱知识、爱智慧”。所以,从道理上讲,“师道尊严”没有问题。至于在事实上将老师神圣化(变成“天地君亲师”的排序,变成“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将老师传播的知识、道理神圣化(圣人之言,不可违也),将师生关系等级化,就不是“师道尊严”本身的问题了。在对待老师的问题上,亚里士多德是高明的,他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在爱老师的同时,把真理摆在更高的位置上来爱。这倒是把握了老师的本质,因为离开了真理,老师就不成其为老师了。

“师道尊严”新解

在信息时代以前,“师道尊严”的流行显然和老师社会地位有关。知识的拥有者“传道、授业、解惑”,不仅引导着社会的思想文化,而且也引导着个人的生存发展,其地位自然高于常人,不必提倡就会“师严”(老师受到尊敬)而“道尊”的。而到了信息时代,老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不再是知识的唯一传播者。教师这个职业,是不是“道”的承载者也成了一个问题。这个时候,“师道尊严”不打自倒,老师也就成了一个普通人。这是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深刻变化,对于教师来说会有阵痛,但如果教师不能顺应这种变化,还抱着传统的“师道尊严”不放,就显得不合时宜了。

高校教师面对的教育对象是一群刚刚成人的青年。上大学对于一个人来说,不仅是年龄的增长,而且是一种对其地位的肯定。在他们眼里,老师的角色地位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已经消除了中小学那种对老师依附的、敬畏的心理。师生关系从密切变得相对疏离,这种成长的高度与相对宽松的环境,无疑会为大学生的自我意识的觉醒与独立个体的发展创造契机。

大学生在大学里亟待解决的是社会化的问题,即把自己变成一个社会的人。大学生还处在一个身心发展的阶段,这使他们成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加上学习具有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使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更加突出,这个群体的优点在于自尊、自信与自爱,弱点在于自尊有余而自立不足,自信有余而自强不足,自爱有余而自省不足;或者还要加上一条,博览有余而读书不足。权利、个性、自由、平等这些概念深入人心,似乎成了他们一切行动的指南。这当然是时代的一种进步,但如果只看到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比如,强调权利而忽视义务,强调个性而忽视社会性,强调自由而忽视责任,强调平等而忽视尊敬,就不免片面了。

造成师生冲突的原因绝不是个别的现象。这种情况说明,传统的“师道尊严”已不复存在。很多老师梦想恢复“师道尊严”,进入一种受到充分敬仰的状态,这是不现实的。

由“师道尊严”到“亦师亦友”

既然“师道尊严”不是一个必然的规则,那么,对于高校教师来说又当怎么面对自己的学生呢?该用一种什么样的心态走上讲台呢?我比较赞同一种亦师亦友的态度。你既是他的老师,也是他的朋友。从朋友的角度说,教师有一个“降格”,要把自己从学生上位降为学生的同位,把他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来平等对待、作为一个朋友来尊重,这样学生的各种情感、各种行为就变得可以理解了,你也会尽一个朋友之责来尽可能帮助他们。这样,他们才会以一个人、一个朋友的态度对待你。从教师的角度看,你既然是教师,就应当履行教师职责。完成教学任务、启人心智,提出要求、检查作业等等,都是教师这个身份、这个工作的应有之义。另外,教师还有一个无形的职责: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这个职责是靠教师本人的一言一行来实现的,是在无形的熏陶中发挥而成的。这就涉及教师本人的人格魅力问题。教师要有教师的角色意识,要时刻注意提升自己作为一个人、一个教师的境界。而这又是平时功夫,靠的是长期修养,不像备课靠一时努力就能奏效。

总的来说,“亦师亦友”其实是一个更高的要求,是在实践中才能实现的,不像“师道尊严”那样是一个先验的规则。“亦师亦友”的关系是在实践中建立的,这就决定了它不是像传授知识那样可以说说、示范示范就能做到的。教师一方面要“降格”,一方面要提升,这就是“亦师亦友”的要求,或者说,当代的“师道尊严”就应当阐释为“亦师亦友”。

(作者单位:北方工业大学文法学院)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