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邢台职教院校招生缘何火爆

2009-01-0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耿建扩 本报通讯员 薄国纯 宋国强 我有话说
在职业教育领域,“北看邢台,南看深圳”已经成为人们普遍共识。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成为教育部命名的全国两所示范性高职高专试点院校之一。

2003年以来,邢台市向异地和当地非农产业转移中职生和经过培训的农村劳动力19.5万人;有275.2万人次接受了实用技术培训。

截至目前,邢台已有5所高等职业院校,各

级各类中等职业学校达到87所,各类职业教育培训机构达到126所。一个较为完备的职业教育体系已经在邢台初步形成。

远见赢得转机

上世纪80年代,邢台市的职业教育一度搞得风风火火。1988年,南宫二职中“先办厂、后办学”教学经验在全国推广,南宫二职中一时成为全国职教战线的一面旗帜。

随着国家统招统配招生就业制度的取消,全国职业教育形势陡转直下。邢台市的职业教育也随之陷入前所未有的“严冬”。职业教育还要不要搞?怎样搞?这些问题成为邢台市委、市政府和教育界人士关注的焦点之一。

“职教阵地不能丢!”邢台市委、市政府和邢台教育局负责同志决定咬牙力挺。“从长远看,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呈绝对增长趋势;从当时看,沿海发达地区已经开始出现用工荒,只要想办法把劳动力输送出去,职业教育这块阵地完全可以保住。”邢台市教育局局长张军回忆道。

邢台市经贸中专学校利用自己的生源优势,率先向江苏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的4个外资企业成批输送毕业生300多人。各学校纷纷行动,与昆山市签订了3年内输送技术型人才2万人的协议。

与产业“捆绑”共生

毕业生在上海、江苏等地顺利就业,为邢台人发展职业教育提供了重要启示:职业教育只有面向市场,与产业“捆绑”共生,才能不断保持生机和活力。邢台各职业学校纷纷创新办学模式――

邢台农业学校发展“订单教育、定向培养”模式,与企业、单位签订定单,变招生为招工。该校与昆山人力资源公司签订的“昆山就业班”,使400多名学生集体在昆山就业,仅2005年,该校就与企业、中介机构等签约分配毕业生2100余人。邢台市工业学校面向本地工业企业实行“订单”培养,2005年招生突破1700名。

一些国办职业学校尝试引入民办机制,如巨鹿县职教中心与山东德州民办职业学校合作,在巨鹿县投资20多万元建实习车间,并抽调一些具有专业技术的教师授课,有效增强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还有一些职业学校在校与校之间实行“1+1”、“1.5+0.5”或“2+1”学制,即本地学校负责招生及第一、第二年的培养,外地有师资、有技术实力的学校负责第二年或第三年的培养及就业。邢台财贸学校与天津等地高等职业院校联合办学,财贸学校解决了师资不足和就业问题,而外地职业院校解决了生源问题,实现“双赢”。

建设有特色的职教名城

“渤三角”经济圈的加速崛起,为邢台错位发展职业教育,形成沿海经济与腹地经济互动共生局面提供了难得机遇,邢台市出台了《关于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瞄准创建“渤三角”职业教育名城新目标,邢台正在筹建占地5700亩的两大职业教育园区,按照“政府搭台、市场运作、校企结合、多元投资”的思路,吸纳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参与,打造包含高、中、初多种办学层次和公办、民办、企业等多种办学体制并存的“职教航母”。

到2010年,邢台市将重点办好10所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1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1所示范性高级技工学校。培养6000名高技能人才、2万名中级技能劳动者、2万名初级技能劳动者,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2万人次。

邢台市出台优惠政策,对职业教育建设用地,规划部门优先规划,土地部门优先提供,并减免相关费用。从2008年起,市财政每年安排职业教育专项资金600万元,用于实训基地建设和师资培训,各县(市、区)政府都设立职业教育专项资金,并且鼓励民间资本和境外资金发展职业教育。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