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与民族休戚相关 与人民呼吸与共

2009-01-0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李朝全 我有话说
2008年,注定在中国历史上、在中华民族心灵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从年初的南方雨雪冰冻,到5・12汶川大地震,从临汾溃坝到三鹿奶粉三聚氰胺事件,从股市跳水到全球金融危机……这一年,我们也迎来了百年等一回的北京奥运会,迎来了中国人的首次太空漫步,迎来了改革开放30周年……

我们的报告文学作家始终都与民族休

戚相关,与人民血肉相连,呼吸与共。在所有重大事件发生现场,在现实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都能清晰地看到报告文学作家的身影,都能读到鲜活感人的报告文学作品。这,正是报告文学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即“在场”和“参与”。实践一再雄辩地证明:报告文学是最食人间烟火的,是最贴近大地行走的,是人民立场鲜明最具有人民性的文学。

在创作题材和主题方面,时政报告一枝独秀

报告文学是关注现实人生的文学。如果说往年的报告文学创作时政、历史、传记、社会焦点等题材数驾齐驱各有千秋的话,2008年,时政报告则是一枝独秀,时事报告文学和政治报告文学作品接连大量涌现,成为本年度报告文学创作最壮丽的一道风景。时事政治,关系着民族的发展和人民的生存,报告文学对时政如此地关注和青睐其实正是关注国计民生,关注民间疾苦,正好体现了其参与现实社会生活的鲜明品格。

1、描写改革开放题材作品大作迭出,以文学方式率先书写波澜壮阔的中国改革开放史,出现了一些比较厚重的作品。

今年适值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众多报告文学作家纷纷创作反映改革开放伟大历史进程的作品。其中,吕雷、赵洪耗时五年完成的《国运――南方记事》(人民文学出版社6月出版)一书,描述广东地区百年历史风云特别是近30年来在艰难中不断前行的改革进程,塑造了邓小平、谢非、任仲夷、厉有为、梁广大等一系列的改革英雄,烛照整部中国改革史。何建明《台州农民革命风暴》(作家出版社10月出版)溯本清源,首次提出台州农民是先于安徽小岗村开始农村改革的论断,描写台州农民在改革开放前后所掀起的这场革命风暴。他的另一部长篇报告文学《破天荒》(作家出版社8月出版)则记述了中国对外开放第一个重要事件――海洋石油开发,生动形象地记录了这一重大决策过程和对外开放决策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傅加华《深圳记忆》(《报告文学》3期)则是一篇专注于深圳地区改革史的作品。罗长江《神话与绝唱:张家界》(中国青年出版社)描绘了张家界人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勇于探索与实践的生动场景,真实记录了张家界这座城市的成长历程。这些作品,以文学的笔触描写中国改革开放史,为共和国留下一份生动真实的历史资料和文学记录,也为时代留下一段沉甸甸的民族心灵史和精神成长史。

有些改革题材作品则重在写人,如李春雷《木棉花开》(《广州文艺》4期,广东人民出版社10月出版单行本,题名《木棉花开――任仲夷在广东》)其实是一篇有关广东改革先驱任仲夷的传略,笔墨简约生动。涂俏《改革现场:袁庚的1978-1984》(《中国作家・纪实》2期)则以深圳改革闯将袁庚为主角,通过刻画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改革者以反映历史原貌。

政论体报告是表现改革主题的重要文学样式。张胜友《珠江,东方的觉醒》(《人民文学》10期,五洲传播出版社7月出版)和《东莞:城市传奇》(《光明日报》10月25日)以激情澎湃、高度概括的方式,分别扫描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风云际会和东莞这座城市凤凰涅?式的传奇变革历程,文字洗练抒情,充溢着理想主义色彩,无疑是献给改革开放时代的壮歌与礼赞。

2、庆祝中国奥运年,充分展现人文奥运、绿色奥运和科技奥运以及青春中国的风采。

延续2007年出现的如孙大光《中国申奥亲历记》、曾哲《觉建筑》等一些作品呼应北京奥运的主题,本年度出现了不少奥运题材或体育主题的作品,内容新颖,受到读者欢迎。孙晶岩《五环旗下的中国》(人民文学出版社7月出版)是一部关于北京奥运这一盛典的全景式记录。《新华月报》编写、人民出版社分别于5月和9月出版的《北京奥运圣火境外传递纪实》、《我和你:北京奥运17天》则分别对奥运圣火传递经过和北京奥运会过程作了如实的全记录,堪称一份珍贵翔实的历史档案。原北京奥申委副秘书长张清在《青年作家》8期上发表《中国两次申奥亲历记》,也是以自己的亲历亲为,叙述了中国体育的发展历程和两次申奥的艰难曲折。《何振梁申奥日记》(人民出版社7月出版),以主持者和参与者的身份,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申奥实情,字里行间洋溢着浓烈的爱国情怀。描写同一主题的还有黄克俭发表于《时代文学》7期的《中国申奥之旅大纪实》等。

体育题材作品较受好评的还有马寅的《我爱女排》(云南人民出版社7月出版),讲述5年多来中国女排的光辉战绩和经历的坎坷挫折,张扬珍视荣誉、不屈不挠、拼搏奉献的女排精神。

3、汶川大地震是国家和民族的一场浩劫,也是人类的一次大灾难,在国家不幸、人民遭难之时,报告文学没有缺席。

许多作家在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奔赴救灾现场,见证灾难,体悟民瘼,撰写了一大批生动感人的作品,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图书出版方面,全国各地出版社积极参与抗震救灾主题图书的策划、编写和出版,形成了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出版史上罕见的一道出版景观。各类相关作品总数据统计在800种以上。这些作品,多半是纪实文学。其中,一部分是新闻记者、媒体等采写的通讯、特写、报道汇编等,如新华出版社5-6月推出的《中国汶川抗震救灾纪实》及续集和《新华社记者抗震救灾亲历记》,凤凰卫视出版中心编著的《汶川十日》(湖南文艺出版社6月出版);一部分是各地宣传部门、军队系统组织采写、编辑出版的抗震救灾纪实,如总政宣传部紧急集结50多位军旅作家,在地震发生后一个月时间内完成采写编辑出版的《惊天动地战汶川》(解放军出版社6月出版),范凌主编、反映武警水电官兵堰塞湖排险曲折过程的《决战唐家山》(解放军出版社8月出版),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组织编写的《时间之殇:5・12汶川大地震图文报告》(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6月出版),《中国教师报》编辑的《教师感动中国――汶川大地震英雄教师事迹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7月出版)等;还有一部分则是作家独立采访创作的,如赵瑜、李杜描写山西人民全力救援四川灾区动人事迹的《晋人援蜀记》(山西教育出版社10月出版,《中国作家・纪实》11期)。

各种文学期刊、报纸副刊等几无例外地大量刊发抗震救灾或与之相关主题的文学作品,《文艺报》《南方周末》《中国作家・纪实》《北京文学》等还出版了不少专版和专刊,集束式地推出一批报告文学,佳作频现,史所罕见。如朱玉《天堂上的花朵――汶川大地震,那些刻骨铭心的生命记忆》(《北京文学・精彩阅读》8-9期)、何建明《撤离死城――北川纪事》(《中国作家・小说》7期)、江宛柳《英雄唐家山》(《当代》5期)、张蜀梅《生死八天》(《花城》4期)、李春雷《夜宿棚花村》(《中国作家・纪实》7期)、李青松《大地震:卧龙人和熊猫》(《报告文学》7期)等。

4、2008年1、2月间发生在南方部分省区的雨雪冰冻灾害是国家面临的另一场严峻考验。报告文学同样“在场”。

徐剑《冰冷血热》(中国电力出版社5月出版)突出展现了在大灾面前全社会同心协力、互帮互助、共渡难关的精神风貌。衣向东《生命通道――巅峰决战广州春运》(《啄木鸟》4期)注目冰灾严重影响下任务艰巨困难重重的春运。国家电网公司编辑的《冰雪战歌――国家电网公司抗冰抢险文学作品集》(中国电力出版社3月出版)反映了电力战线抗冰的全景。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编辑了《抗凝斗冰众志成城――贵州省抗凝冻英雄谱》(贵州人民出版社3月出版)一书。广东作协组织作家赶赴受灾一线采访,于7月推出了由伊始、温远辉等人合著的《冰点燃烧》(花城出版社)。

除了时政报告外,其他题材和主题的报告文学也出现了一些值得称道的作品。历史纪实方面,张正隆《枪杆子1949》(人民出版社9月出版)切取历史的一个小小断面,以文学形式叙史,视角新颖,叙事生动而饶有趣味。为纪念知青上山下乡40周年,贾宏图撰写了《我们的故事》(作家出版社1月出版),朱晓军发表了《留守在北大荒的知青》(《北京文学・精彩阅读》11期),倾情讲述一代人的如歌往事。蔡桂林《国家大道――中国高速公路建设发展纪实》(河北大学出版社6月出版)运用散文笔法,全面记录了中国高速公路建设发展宏伟壮美的历程,具有较强的文学性和可读性。

焦点热点问题方面,对日本问题深有研究的胡平推出《情报日本》(东方出版中心5月出版),提出日本以情报立国这样一个全新论断,指出情报工作在日本现代发展史上至关重要的作用。哲夫《执政能力――一个县委书记的故事》聚焦山西某县在应对突发性群体事件中的运筹帷幄妥善化解,提出了善于执政、和谐执政事关党的生死命脉。范香果《中国村官――农村基层组织选举备忘录》(《啄木鸟》1期)关注我国基层政权建设,揭示其存在的种种困境和问题,具备较强的现实针对性。反腐法制题材方面,朱晓军续写打假医生陈晓兰感人事迹的《一个医生的救赎》(《当代》5期),徐江善《药监大鳄――郑筱萸腐败案始末》(《中国作家・纪实》2期)、泽津《一个罪恶灵魂的人性挣扎――全国A级逃犯张显光人性探秘》(《北京文学・精彩阅读》3期)是值得关注的篇什。还有一些作品聚焦网络犯罪和网瘾毒害,关注社会新鲜事物、教育就业医疗养老等社会核心话题,如刘明银《战网魔》(《中国作家・纪实》6期)、丁一鹤《“网络暴力第一案”真相调查》(《啄木鸟》7期)、魏诚《中国农民工生存状况调查》(《时代文学》3期)、祁建《2007,见证中国养老工程》(《报告文学》4期)、吕辉《都市“拼客”:爱“拼”才会赢》(《报告文学》2期)等。

描写小人物,关注普通人现实生存状态,成为一种自觉追求

1、平凡的人给我们最多的感动。

《晋人援蜀记》塑造了一群感人至深的普通山西人:在国家大难面前,他们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不顾安危,投入援蜀行动。在他们的身上,我们读到了一个伟大民族长盛不衰的精神文化支撑和高贵品质。徐坤《三声长哨与147条性命》(《文艺报》5月27日)讲述了一所平时防灾训练有素的学校在地震来临时成功挽救师生性命的故事,短小精悍。李鑫金《女儿啊,妈妈来世再爱你》(《报告文学》7期)描写舍己为人、无私无畏女警察蒋敏的英雄事迹。郝敬堂《好汉歌》(《报告文学》4期)记述了曾身受地震之害的唐山人倾尽全力支援冰冻灾区的无私行动。李朝全《少年英雄》(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9月出版)深情讲述了20名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英雄少年的故事,对这些做出了连大人都难以做到的大智大勇大义大爱之举的小英雄们给予了热情的赞美。

2、注重表现小人物身上闪耀的爱的真挚与执著、生命的坚韧和人性的光辉。

李西闽《幸存者》(《收获》5期)讲述了自己被困于地震废墟下70多个小时等待救援和被救的苦难而漫长的经历,生命之顽强,意志之刚毅,尽显笔底,令人震撼。谢映红、闫星华《有一种生死叫坚强》(《中国作家・纪实》7期)描述了被困废墟下73小时的龚天秀,在亲历挚爱丈夫在身边死去等灾难之后,依旧坚持下去直至艰难获救的全过程。肖春飞《背亡妻回家:一个中国农民的爱情》(《新华每日电讯》6月17日)叙写了一个普通农民对死者的尊重和对爱情的信守。

李鸣生《废墟上的儿童节》(《中国作家・纪实》7期)是迄今少见的一篇反思地震灾难的优秀报告文学。作者满含深情地描写了都江堰新建小学326名遇难学生的800多名家长在学校废墟上为亡童们过一个异样的儿童节的情景。这篇反思意味浓烈的短篇佳作,敲打着每个人的良心与良知。

3、一大批感动中国人物,真实鲜活地弘扬了民族精神的力量和魅力。

最美笑容女孩、微笑宝贝、可乐男孩、史上最牛校长、最美教师……一大批普通人在地震中成为了英雄成为了明星。他们或亡或存,或健全或残疾,却都一样具备感天动地的人格魅力和崇高精神。这些小人物,在一系列的报告文学作品中得到了描写和表现。因为他们的事迹悲壮感人,他们的形象光彩照人,因此描写他们的作品同样生动形象,真实动人。譬如,英雄教师谭千秋,英雄机长邱光华,英雄少年宋雪、王彬等等。

综观2008年度报告文学,可以清晰地看到其鲜明的特征,即担当、在场、参与和反思。报告文学始终自觉践行着对社会责任的担当,热情参与社会现实生活,参与时代变革的伟大实践,并以文学的方式及时地予以呼应和表现。因此,报告文学注定是一种活着的文学,一种朝气蓬勃前行中的艺术。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