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从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看《规划纲要》制定

2009-01-1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 李培林 我有话说

关于我国当前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从城乡关系出发,提出了一个重要判断,就是认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教育规划必须要考虑这个发展阶段的大背景,要考虑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考虑教

育如何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特别是为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作出贡献。

一、教育要为就业服务,促进形成城乡人力资源的统一市场

中国的就业市场,从其特点来看,还不是一个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人力资源市场,而是一个分割的市场。比如农民工竞争的就业市场和大学生竞争的就业市场并不是一个市场,二者之间难以替代,在这二者之间还有一个技工的就业市场,往往是大学生不愿意做而农民工还做不了的工作。我国经济总体上进入工业化中期产业升级阶段以后,这三个就业市场都面临新的问题,在当前经济出现较大波动的情况下,有些问题变得相当突出。农民工竞争的就业市场,主要是劳动密集的初级劳动力市场,过去是靠劳动力成本较低的比较优势快速发展,而且主要是靠出口推动,这次国际经济危机在我国的传导,就首先是从出口导向的劳动密集中小企业开始的,所以农民工的初级就业市场也首当其冲。现在产业需要升级,农民工的文化素质也需要升级,但农民工现在一般是初中文化水平,成长为技工面临很多困难。目前在我国就业总体紧张的情况下,技工却出现全国性的短缺,特别是高级技工更加短缺。现在的大学生不屑于做技工,一般只有初中文化的农民工还难以成为技工。如果说教育发展有什么教训的话,这是一个,即多年来职业教育衰落了。过去一些职业学校是大企业办的,学生很多也是企业自己职工子女。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一批职业中学垮掉了。中国的产业升级不可能一下都是高精尖,人口大国走向人力资源大国和强国,首先要在基础层面培养大量的技术人员。

至于大学生的就业市场,是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并与城市化紧密相连的。但我们的增长方式是工业占主导,比如工业产出占GDP的比例之高在世界各国中是少有的。而城市化又滞后于工业化,所以现在在大学生就业市场上,是职位供给不能满足就业需求的快速增长。是不是我们大学生培养得过多了?比如也有人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批评大学扩招的政策。我看问题不在这里。现在随着人们的生活需求的增长,特别是城市家庭里又都是独生子女,要求孩子上大学,已成为很多家庭的基本需求,我们要努力满足这个需求,而不是抑制这个需求,何况你也抑制不了,国内不能满足,家长就把孩子送到国外去上学,大量家庭教育消费支出就流向海外。另外,我们经过这么多年的扩招,大学生的毛入学率也才达到23%,农民孩子能上大学的还是少数。中等收入国家大学生的毛入学率一般都在40%以上,发达国家至少在60%以上。所以要从教育改革和增加就业机会两个方面想办法。一些发达国家在出现劳动力短缺的情况下,转变发展方式是用技术和资本替代劳动,我们在很长一个阶段还不可能有技术和资本的比较优势,优势还是在劳动力上,只不过过去这个优势主要在劳动力成本低,随着工资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要把这种优势更多地体现在劳动力素质上,要通过劳动力从成本到素质的转变来保持劳动力的比较优势,也就是要从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大国和强国。

二、教育要为扩大内需服务,推动城乡居民消费的成长

我们国家的增长方式目前还过于依赖投资和出口,要通过扩大内需来转变发展方式。教育是扩大内需的一个主要方面,在家庭消费中,一个被广泛证明的普遍性规律,就是伴随现代化过程中人们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生活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会不断降低,而文化教育支出的比例会不断提高。但在中国,有两个因素会使一般家庭在子女教育投入上超能力消费,一是注重教育和望子成龙是中国文化历史积淀中孕育出的一种社会心理,而独生子女在城市中的普遍性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心理;二是教育收益率的不断提高促成人们在子女教育投入上作出超乎寻常的选择,如节衣缩食供子女出国留学。子女教育的超能力消费,其结果是抑制了其他的生活消费。教育的超能力消费,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教育费用相对于收入水平过高,二是教育投入超出了支付能力。现在,一般农民的孩子,大学还是上不起,因学致贫的家庭,在西部农村不是少数。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2006年进行的全国社会状况大规模抽样调查显示,在全国城乡居民家庭的消费支出中,控制了住房支出因素之后,教育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例达到10%左右,这还是平均数。另外,在近几年的城乡居民储蓄目的调查中,“用于子女教育”也往往被列为储蓄的主要目的之一。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和家庭教育支出比例过高,增强了城乡家庭居民的储蓄倾向,抑制了其他方面的家庭消费。解决这个问题,一是国家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降低城乡家庭居民的教育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的比例;二是要控制教育收费价格的上涨,使城乡居民具有相对稳定的教育支出的预期;三是要通过体制改革,鼓励各种社会力量投资办教育,满足不同社会群体的不同教育需求。要通过加大国家、社会的教育投入来释放城乡居民家庭的消费力量。教育对于我国来说,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教育是一种社会需求很大的产业,关键是要处理好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三、教育要为促进社会公平服务,逐步形成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局面

在现代国家中,教育通常被视为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渠道。但真要做到这一点,也并不容易,很多发达国家的教育,在这方面也受到强烈批评,因为学者的研究发现,教育形式上的公平往往掩盖着实质上的不公平,这就造成教育不仅没有改变社会结构的不公平,而且在维系和复制着社会结构的不公平。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造成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改变这种状况,逐步扭转城乡差距扩大的趋势,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需要教育作出特殊的贡献。因为教育是人生的起点,如果起点都不公平,那么就很难再谈机会公平和结果公平。近几年来,我国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对农村教育进行了大量投资,取得了明显效果。但总的来说,目前我国的教育资源,比较集中在大中城市,比较集中在高等教育,而我国80%以上的中小学生在县城及农村地区。因此,教育均衡发展的方向,应该是国家教育经费更多地向基础教育倾斜,向农村的教育倾斜。促进教育公平,不仅是要逐步落实国家教育资源配置的均等化原则,而且对特殊困难的学生要实行补偿性原则,在当前快速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要特别注意解决好进城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问题,维护他们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要通过实现教育公平来促进社会公平。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