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学者视角

2009-01-13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副院长孙建君研究员:中国工艺美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18000年前,北京山顶洞人将彩石、鱼骨、贝壳串成项饰,做成中国最早的工艺品。千年来陆上、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丝绸和瓷器大大促进了中西交流。在当代中国工艺美术行业受到更多重视,截至上世纪80年代,手工艺

品一直是新中国出口创汇的主要商品之一。自1979年以来,我国先后评选出17位亚太地区工艺美术大师,365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997年国务院发布了《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以立法形式确定了工艺美术行业的地位和发展方向。

我国的工艺美术品类丰富,兼具实用性与审美性,是艺术与科学的完美结合,能流传至今往往凝聚了数代人数百年的探索。近年来,由于人们更加突出工艺美术品的审美性,加之收藏人急剧增多,暴利诱惑下对原材料的无序开发加剧,部分工艺美术品原材料日益短缺。历史上曾有一些传统技艺因原料缺乏而湮灭的例子,如一些依托濒危或绝迹物种的传统服饰工艺等,这些值得我们警醒。

一些地方政府已经着手保护这些珍稀资源。2002年福建通过了寿山石保护条例,内蒙古的巴林石和广东的端砚石也受到了类似保护。但目前许多珍稀原材料所在地仍未对其加以保护,无序开发状态加剧了珍稀原料的短缺状况。因此,有关部门联合对这些资源进行科学、有序、合理地保护开发利用迫在眉睫。

需要指出的是,这方面资源的保护没有国际先进经验可循,国外的许多手工艺品几乎不存在原料问题,我们眼中的珍稀资源,如玉石、玛瑙等矿产在国外并不被视为珍稀之物,甚至被当成闲置资源。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对珍稀资源的保护将是一项开创性事业。

(本报记者殷泓采访整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