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战略转型:吉利逆市上扬的奥秘

2009-01-1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叶辉 我有话说
元月8日,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杭州总部。

宁静的办公大楼内,吉利员工在紧张有序地忙碌着。记者发现,很多人脸上都洋溢着一种难以克制的喜悦。

“元旦后吉利日均销售轿车达到900辆,这是吉利历史上从未达到过的!开市大吉,吉利2009年已实现开门红!”吉利集团总裁杨健兴奋地对记者说,“元旦期间吉利六大生产基

地除两个休息外都在加班加点生产,特别是浙江路桥和兰州基地,根本来不及生产,还欠着销售公司几千台车呢!”

全球性金融危机,汽车市场一片萧条,对吉利竟然没有影响?

2008年的“金融海啸”使世界汽车业遭受重创,日本丰田停产,美国汽车业通用、福特、克莱斯勒三巨头濒临破产,美国政府不得不援手救市。

中国汽车业也深受影响,2008年出口下滑,市场疲软,增幅降至近年最低点。

“2008年吉利共销售汽车221800辆,比去年同期增11.6%;出口42000辆,增42%,实现利税10亿元。全年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25亿元,同比增长14.9%。”枯燥的数字,在杨健嘴里竟变得如此有滋有味。

这组数字确实折射出吉利在全球性金融危机袭来时依然强劲依然坚挺的发展势头和逆市上扬的良好状况。吉利何以能逆风飞扬?

“关键是2007年5月吉利实施了战略转型,这次战略转型对吉利具有历史性意义。当经济危机来临时,吉利已提前实现了转型升级,具备了与市场风险抗衡的能力。”杨健说。

吉利是中国民营企业第一家从事汽车生产的企业。上世纪90年代,国家对汽车业实行严格的控制,不允许民营企业涉足汽车制造业。而吉利却迎难而上,积极探索,在经历了难以言状的困难后,2001年11月,吉利豪情终被列入国家经贸委发布的中国汽车生产企业产品名录。至此,吉利成为中国首家获得轿车生产资格的民营企业。

有评论称:吉利的突破是民营资本准入的突破,行业壁垒松动的突破,体制的突破。民营企业介入汽车工业,这意味着由国家垄断的传统汽车生产格局开始被打破,吉利就像一条鲶鱼游进了中国汽车工业的水域,搅起滚滚波涛。

吉利一开始是以低价吸引消费者的。低价战略使吉利迅速打开中国车市。然而吉利并不满足。2007年,中国汽车业大盛,发展势头强劲,众多汽车企业雄心勃勃谋求大发展。而吉利的领军者深邃的目光却洞见到隐藏在繁荣背后的危机,于是在车市的鼎盛阶段决定实行战略转型。吉利的领军者何以能有如此的卓见?

“你听说过水煮青蛙的故事吗?”坐在吉利会议室里,吉利董事长李书福向记者说,“若把青蛙扔进烫水中,它会马上跳开,但如果逐渐加温,它就会因失去警惕而在麻木中死去。我们的许多企业也像青蛙一样,温暖的环境使它们麻木,感觉不到危机逼近。”

李书福说,在实施战略转型前,他已经感到形势逼人:环境污染严重,原材料飞涨,市场环境越来越严酷,汽车业普遍在打价格战,降价风一阵紧似一阵,汽车市场已进入不正常的不可持续的状态。吉利一开始以低价占领市场,但到2007年,压力已很大了,企业已无效益可言,没有效益企业怎么生存?

2007年5月18日,吉利在宁波举行吉利远景全球同步上市仪式,借机宣布吉利全面进入战略转型期,并发表《宁波宣言》:从“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的低价成本优势向“造最安全、最节能、最环保的好车”的技术性能优势转变,即从“价格取胜”战略转向“技术领先”战略,实现从“成本领先”向“品牌创新”转变,从“低价取胜”向“技术领先、品质领先、客户满意、全面领先”转变,从“以效益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转变,从“企业利益高于一切”向“追求整体利益最大化”转变。

这一战略转型要付诸实施,不但需要胆识,还需要实力。

杨健说,为了这次转型,吉利付出的是近8亿元的代价:原来的老产品3种车型全部停产,老的生产线全部拆除,厂房重新建,加大研发力度,将自主创新的技术成果应用到新产品上,从成本领先转型到品牌创新,从低价优势转型到技术优势。

浙江临海基地是吉利汽车的发祥地,在这次战略转型中停产一年多,所有生产线和厂房全部淘汰重建,全体员工在停产期间参加培训,到2008年下半年才开始生产熊猫车。

2007年5月18日,吉利战略转型后的第一款中级商务轿车远景在全球同步上市,经欧洲相关机构测试合格后直接进入全球市场;2008年7月,按“最安全、最环保、最节能”理念设计的远景CNG双燃料车在乌鲁木齐上市,被疯抢一空,当地经销商急忙追加订单;8月,配备吉利享有自主知识产权的BMBS(爆胎监测与安全制动系统)技术的远景车上市,市场反应良好。

吉利生产的新型安全节能汽车深受消费者欢迎。国外权威评价机构J.D.Power亚太公司2008年中国新车质量调研报告显示,吉利产品满意度大幅上升,其当家产品吉利自由舰质量分数的提升幅度在百余款车型中位列第二,吉利远景与吉利金刚被列为2008年汽车行业CSI进步最快的企业,用户满意度提升幅度列我国自主品牌之首。吉利车已列入我国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清单,并且已成为联合国采购供应商,列入联合国会员国政府采购订单。

“如果没有战略转型,我们可能还在打价格战。”杨健雄心勃勃地说。面对新的一年,我国80%汽车厂商审慎地调低了全年销售目标。而吉利2009年的战略目标是:确保实现销量25%的增长。

新年来临之际,吉利向外界承诺:“在新的一年中,吉利战略转型目标不改变,员工总数不减少,产销目标不减少,重要项目不停止。”这“四不”承诺表现出一种空前的自信和实力。

 
挺起民族品牌的脊梁

本报评论员

中国汽车的民族品牌要走自主创新之路。这是“吉利汽车”的转型启示,也是未来中国汽车产业政策的支持方向。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会议强调,要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要支持汽车生产企业发展自主品牌,形成新的竞争优势。会议提出,今后3年中央安排100亿元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和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发展。依靠自主创新创出民族自主品牌,这些政策支持和本报今天报道的“吉利汽车”的探索不谋而合,并再次凸显了后者的示范意义。

中国的汽车工业起步较晚,技术水平相对滞后,而以市场为导向的汽车产业,其发展之路更是坎坎坷坷,充满了无奈和艰辛。尤其是民营汽车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市场经济的惊涛骇浪中,起起伏伏,风雨飘摇,写就了一段特殊的“中国汽车”的成长故事。作为民营汽车企业的典型代表,“吉利汽车”在勇闯自主品牌的奋斗历程中,努力从最初的低价成本优势向技术性能优势转变,从“价格取胜”战略向“技术领先”战略转变,从而实现了“品牌创新”,走出了自主创新、创造民族汽车品牌的成功之路。

“我们的目标就是要让中国的汽车跑遍全世界!”这是何等豪迈的目标。中国汽车民族品牌创业之初,面对的是跨国公司的技术封锁和市场垄断,自主创新之路何其艰难!针对国内轿车市场的实际,吉利从最简单的技术着手,逐渐积累研发能力,形成核心竞争力,最终把产品打到国际市场去。市场竞争,优胜劣汰。这是无情的法则,也是公平的法则。“吉利汽车”懂得这样的法则,也服从并适应这样的法则。“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就是以简单而实用的低成本、低价格的竞争战略,杀入市场,并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从体制壁垒的历史突破到市场竞争中的自由搏击,面对各大汽车巨头对市场的争夺臻于白热化,“吉利汽车”更重要的是选择了自主创新,选择了战略转型。自主创新引导的战略转型是脱胎换骨,是逆水行舟――不在自主创新中新生,就在因循守旧中消亡。

依靠自主创新,中国的民族品牌才能挺起骄傲的脊梁。在自主创新道路上,“吉利汽车”投入了巨大的心血和代价,才有了如今面对“金融海啸”的坦然。这些转型经验、这条创新之路,值得我们的汽车企业学习和借鉴。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