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百流归川终是情

2009-01-1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李韵 我有话说

欢乐送基层文化迎新春

今年春节是地震后受灾群众度过的第一个春节。让灾区人民忘却悲伤、享受欢乐、重建生活,是文艺工作者最大的心愿。

1月15日,三九的最后一天,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中国文联组织艺术家“送欢乐下基层”来到四川灾区。整整一天,艺术家们马不停蹄,行程420公里,为绵竹市和北川县擂鼓镇的灾区群众献上两台演出和诚挚的春节祝福。精彩的文艺演出为群众送来了欢乐,也为加快灾后恢复重建注入新的精神动力。

歌声给灾区带来暖意

景观大道2号立交桥板房区是绵竹市最大的板房安置区。本次“送欢乐下基层”四川灾区行的首场演出就在这里举行。

大红的灯笼、彩色的旗帜、鲜艳的服装、灿烂的笑脸,一到现场,浓郁的“年”味便扑面而来。在泥土地上临时搭起的舞台虽不豪华,但极其喜庆。不大的场地上,密密麻麻地挤满了群众。几位家离得近的妇女,搬来了凳子,“站得高就看得真”,如此“居高临下”羡煞众乡亲。第一排坐着一大群绵竹市大西街小学的孩子。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告诉记者,地震时同学们都跑出来了。冯文鑫小姑娘略显安静。她说自己的外婆和妹妹在北川遇难了,但自己还挺好的。她腼腆地笑道,前一天得知自己能到现场来看演出,兴奋地一夜没睡好,尽做美梦了。演出开始后,孩子们格外兴奋。看到高兴处,他们前仰后合、跺着脚地大笑。

演出的阵容强大得足以让观众激动,邓玉华、尚长荣、郑咏、程志、吕薇、常贵田,往往是主持人刚说出演员的名字,台下就已是掌声雷动;歌唱、舞蹈、相声、小品、快板、杂技,每个节目都让现场沸腾。这一刻,地震的阴霾已经烟消云散,幸福的欢笑声在绵竹上空久久回荡。

“他们的笑容是我最大的满足”

为了尽量减少对地方政府的打扰,此次“送欢乐下基层”的日程安排得特别紧张。上午演出一结束,艺术家们就上车直奔北川,每人一个盒饭就算午餐了。150公里的路程有一半是在河滩和坑洼不平的路面上行驰。

擂鼓镇有近万人,绝大多数是羌族。一幢幢白墙飞檐的羌楼,都是灾后新建的,部分还住在安置点的百姓把一张张牛头图案的年画贴在板房外墙,一串串红彤彤的小灯笼挂在门外的灯杆上,一只只色彩鲜艳的气球飘在天上,整个安置点也装饰得喜气洋洋。

演出安排在震后重建的小文化广场上。那里早已是被群众围得水泄不通,欢庆的锣鼓敲得震天响。热情的羌族群众还把代表着自己的尊敬与爱戴的“羌红”披在了艺术家们的身上。

观众的笑容和热情也感动着艺术家们,路途中的辛苦与疲惫都被抛到了脑后。刘全和、刘全利兄弟曾在地震后来过灾区慰问。他们操着天津话说:“只要他们高兴我们就高兴,只要他们过好年,我们就过好年。嘛累不累的!”与他们一样,著名女中音歌唱家关牧村也是第二次来灾区了。她认为,与那时相比,灾区已有了很多变化,特别是人们的表情,人人脸上都笑开了花。“他们的笑容是我最大的满足。”她说。

各种门类的艺术家们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这片土地的祝福,对这里人民的问候。中国书法家协会不仅带来一幅由几位著名书法们创作的书法长卷和一批春联,而且还在绵竹捐建了一所兰亭小学。此事让已在绵竹市遵道镇坚持义务工作6个月的西安爱心志愿者黄昆兴奋不已,他主要工作就是在社会上募集资金,确保孩子不因经济问题而辍学。他说,灾区的孩子需要帮助,灾区的失学孩子更需要帮助。“大家齐心协力,孩子们就能得到更多的帮助。”

中国摄影家协会的几位在抗震救灾中受过表彰的优秀摄影家提前来到北川,来到他们曾经战斗过的地方,此次他们镜头中留下的是北川中学的学生们的一张张青春洋溢的笑脸。他们说,现在孩子们脸上的笑容让人十分欣慰,我们祝愿他们脸上永远挂满如阳光般灿烂的笑容。

“好久没有这么痛快地笑了”

紫岩学校四年级一班的魏绵兴是个活跃的男孩,他告诉记者:“地震时学校的教室全倒了,现在是在板房里上课。不过,新的教学楼已经快建好了,寒假开学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在新教学大楼上课啦!”他的眼里充满着对未来的期待和憧憬。

在擂鼓镇茨沟村,尚长荣、关牧村、吴震启、张继等艺术家代表文艺工作者给村民们送去了春联和问候。记者看到,村里的道路基本修筑完成,大部分的人家已经搬进新建的羌楼。路边几位女子正在和水泥,她们说是在修村里的一座小桥。一位身着全套羌族服饰的女子指着不远处自家新盖的二层小楼,操着浓重的口音说:“高兴噻!今年就在这儿过年,年货也都办齐了,没想到艺术家们又给我们送来了这么重的一份礼物,高兴哟!”

演出现场,绵竹市回澜社区的肖兴吉大姐笑得很灿烂:“地震后,我还是头一次观看这种大型的文艺演出,已经好久没有这么痛快地笑一回了。虽然我们现在还住在板房里,但是有这么多人关心,我们的心里是温暖的。我们都坚信,未来的绵竹一定会更加美好。”

武警文工团的著名快板演员张保和在地震后曾赴灾区体验,有感而发创作了快板《中国雄起》:“你把我,托起!我把你,拉起!父老乡亲泪擦起,互相搀扶手挽起。”每当他用方言说到“中国雄起,四川雄起”时,全场观众都会自发地与他同声呐喊,现场热烈的气氛达到顶点。这呐喊是灾区人民自强不息的誓言,也表达了文艺工作者与人民同在的心声。

瞧,观看演出时孩子们笑得多开心!

北川擂鼓镇的观众们在观看演出时齐声高喊“中国加油,四川雄起!”本报记者李韵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