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城市化进程中戏曲创作的探索者

2009-01-1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朱恒夫 我有话说
在今天,现代城市文化正在改变着农村文化。而植根于古代农业社会的戏曲,如何才能适应城市化进程中人们的审美趣味

《罗怀臻戏剧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

曲产生于我国古代的农业社会。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改变,务农人口越来越少,农村文化退出主流地位。在此情况下,戏曲如何与时俱进,以适应城市化进程中人们的审美趣味,使艺术之树常青,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罗怀臻的戏曲创作,让我们看到了在解决这个问题上的希望。

怀臻不是一般意义上为剧团、剧种写写剧本而已,而是在清醒地认识到这是社会向城市化发展时,所作的一种理性而积极的探索;是试图让古老的民族艺术与现代都市社会和谐协调的有益尝试。

传统戏曲往往将戏中的人物当作一个个伦理符号,或忠孝节义,或奸贪凶顽。相应地,戏剧的冲突自然便成了正与邪、忠与奸、善与恶之间的冲突。怀臻的戏则不是这样,他让舞台上站立着一个个有声有色、血肉饱满的生命的活体。比如,在淮剧《金龙与蜉蝣》中,金龙在权力没有节制的环境中,为所欲为,不但给别人制造了诸多悲剧,也承担了历史所给予他的悲剧;昆剧《班昭》中,曹寿聪明反被聪明误,落得身败名裂、一事无成的下场。由于怀臻能将人物的灵魂裸露出来,因而总能给予观众强烈的心灵震撼与深沉的思考,他们会在人性的认识上获得过去从未有过的审美上的快感。

植根于传统的戏曲作品必须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如果一个剧目远离时代,远离生活,不关百姓痛痒,是肯定不受观众欢迎的,也一定成不了精品。怀臻深知这一点,他用润物无声的方式将自己的社会责任了无痕迹地传导出来。比如,通过《班昭》,他告知在商品社会中心灵浮躁的人们:“从来学问欺富贵,真文章在孤灯下”,生命的价值不在于眼前的名利,而在于千秋不朽的事业。

怀臻的戏主要是给那些具有一定现代意识的观众欣赏的,其观众又以青年人为主。那么,具有现代意识的观众追求什么呢?他们追求个性的张扬;在不损害国家、他人利益的前提下,让生命自由地伸展;去掉世俗的虚伪,一切都坦诚地展示出来……在京剧《李尔王》中,李尔在受尽了长女次女的凌辱后,呼唤着狂风与暴雨,那一段发自灵魂深处的唱词:“吹净我李尔的虚荣与昏聩,洗净我灵魂的垢渍与污斑。让我脱去这世俗的华裳,卸下这虚幻的冠冕。”这在现代青年观众中获得了强烈共鸣。而本来就是写给校园大学生们看的青春昆剧《一片桃花红》,齐王对钟妩妍真实的告白,亦吻合了现代青年观众的精神追求。

从上世纪90年代起,怀臻的剧本获得了30多个国家与市级的奖项,仅从民间编选的《中国当代百种曲》中唯有他一人入选两部剧本来看,他的成就也是毋庸置疑的。他是个真正的戏曲人,有与戏曲共存亡的决心,带着纯正的目的,为戏曲的命运进行有力的抗争;他是个时代的清醒者,认识到社会的转型将会给戏曲带来新的生命,于是他进行艰辛而不懈的探索;丰富的舞台经验与厚实的理论素养,使他能在继承和创新上,找到正确的创作途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