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从“走西口”中吸收文化营养

2009-01-2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记者 高平 我有话说
本报呼和浩特1月20日电走西口不仅仅是一种人口迁徙现象,更是一种精神文化现象,一种“走西口精神”――进取、开拓、宽容。

央视一套开年大戏《走西口》的热播,引发了内蒙古西部地区的“走西口”文化研究热。著有《走西口》一书的内蒙古作家协会副主席、知名作家邓九刚以志愿者的身份做客内蒙

古博物馆,结合文物陈列为参观者现场讲解了走西口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邓九刚说,从关内到口外的人以经商者居多,俗话说“无商不活”,旅蒙商人首先带动了强大的物质流通,带来了生产生活工具、宗教用品等。同时也带动了交通运输业和道路的修筑,当时旅蒙商货物运输主要以驼队运输为主,归化城(呼和浩特)就曾经号称是“万驼之城”。后来的京包铁路及西伯利亚大铁路也几乎是顺着走西口的商道而修筑的。因此,旅蒙商人对内蒙古经济的发展是举足轻重的。如今的社会生活中,山西文化与内蒙古文化水乳交融的现象非常突出,走西口造成了蒙汉族血脉的相通和文化的撞击,这种撞击与融合产生了聪慧的后代。内蒙古很多如伊利、蒙牛、鄂尔多斯羊绒衫等大企业的创始人绝大多数是走西口的后裔,著名的大盛魁商号也是走西口过来的山西人创立的。

邓九刚说,走西口不仅仅是一种人口迁徙现象,更是一种精神文化现象,一种“走西口精神”。现在呼和浩特市的很多带“板”字的村子如“攸攸板”、“姑子板”就是当时的移民安置点,现在已经是蒙汉融合的聚居区了。再有就是在宗教信仰方面,呼和浩特市的观音庙、大小召、清真寺等方圆几里庙堂召寺混合在一起的独特局面,是任何地方都没有的。这充分展示着一种兼容并包、和谐相处的精神。这种“走西口精神”,提醒那些处在困境中的人们坚持闯出一条路来,不能轻言放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