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观念创新:推广汉语的关键

2009-01-2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李玉兰 我有话说

来自国家汉办的统计表明,今天在全世界已经有4000万非母语汉语学习者。短短4年,推广汉语教学、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孔子学院在全球遍地开花,发展到305所。汉语正在世界各地快速升温。那么,推广对外汉语意味着什么?汉语

走向世界面临什么样的困难?为此本报记者采访了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长许嘉璐教授。

“世界对汉语的热情超出想象”

“德国、法国、英国等‘欧洲中心论’的核心国家,现在对汉语的需求、对教学汉语、学习汉语的热情、要了解中华文化的渴望,超出我的预料。”许嘉璐说。

2008年许嘉璐教授访问欧洲,督导当地的孔子学院,他先后访问了9个城市,十几所中学,和各孔子学院的老师、校长、同学进行了广泛的接触。

“当地教师在资源相对匮乏的情况下尽力去介绍中国,介绍中国文化。如果不是有一种真诚的愿望,强烈的愿望,这是很难做到的。”孔子学院的学生,最小的五六岁,最老的七十多岁。跟着老师读唐诗,学习“你好”“谢谢”“我爱中国”等汉语会话。

4年时间,全球已经建立249所孔子学院和56个孔子课堂。这些孔子学院基本上是由国内一所大学和国外一所大学合办,利用两个大学已有的资源进行教学。国家汉办给每个孔子学院每年10万美元,对方大学必须1:1配套。

许嘉璐说:“实际上我到过的孔子学院,人家配套的远远超过我们合同的要求。有的达到1:10。”

德国莱比锡市方市长说:“只要孔子学院办得好,我会在财政上再给予支持。无论中方投不投钱。”

法国布列塔尼大区为孔子学院腾出市中心的一所小学并装修一新。俄罗斯远东国立大学前后划拨700多平方米专用教学场地给孔子学院。芝加哥市政府2008年拨款443万美元用于支持孔子学院和汉语教学……

世界汉语教学学会成立20多年,会员一直只有600多人,以中国人为主。2007年到2008年,会员增长到近2000人,其中46%是外籍人士。

这一切都表明,汉语走向世界,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全世界的热情和期待也对汉语推广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

推广汉语是世界多元化的需求

肯尼亚《民族日报》一篇题为《学习汉语,打开中国市场》的文章中写道:“越来越多的肯尼亚人开始学习中文――这个被认为将成为国际商务用语的语言。”文章介绍,中文已成为肯尼亚网络外语教学中的热门。

美国威斯康星州立大学孔子学院美方院长范布伦说:“孔子学院搭建了一座中美文化交流的桥梁,美国人在孔子学院学习中国文化,中国则通过办孔子学院感受美国文化。”他介绍,威斯康星州立大学孔子学院开学时,合办学校中南民族大学学生艺术团作了数场专场演出,精彩的中华民族舞蹈以及精湛的武术表演吸引了大批美国人,并让他们对中国文化艺术产生了极其浓厚的兴趣,“在威斯康星州刮起了一阵‘中国旋风’。”

“现在,多元化发展的世界需要中华文化。”许嘉璐说,“我们要慢慢让世界了解,在欧洲文明之外,有一个具有五千年的高度文明,这个文明从来没有中断过,实际上唯一没有中断过。这种文明自古以来就不主张打仗,主张和平,主张要通过自己做起,主张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主张大家和谐相处。通过汉语国际推广,我们把这些理念介绍给朋友,这也是朋友的需要。当然这种介绍不是说教,而是通过多种文化形态、戏曲歌舞等等。还有,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但是绝不要认为中华文化是世界第一,文化没有第一,只有说这种文化产生于我们的地方,最合适我们。”

许嘉璐将孔子学院和德国的歌德学院做了一个比较:歌德学院每年的预算是3亿欧元,这些钱大部分花在发展中国家。他们计划在未来三年在全世界能进入500个中学,开设德语课。孔子学院投入少于歌德学院,却承担着305所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

“我主张,今后还要加大投入。这种投入不仅仅是中国的需要,也是朋友们的需要,也是世界的需要。世界要和平要和谐,必须形成多元化文化,必须形成多元共存友好相处的理念。”许嘉璐说。

从“请进来”到“走出去”的变化和挑战

随着世界对汉语热情的高涨,对外汉语推广面临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原来是把人请进来,在中国的环境下学汉语,现在是受人之邀走出去教汉语,这是一个及其巨大的变化。这种形势变化使得汉语教学亟须创新发展。

许嘉璐访问欧洲一个深刻的印象是: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学目前还难以满足朋友们的需求,无论是从量上还是从质上。所谓量,就是教师、资料、教材;质,是指切合当地人接受习惯、思维模式、语言的教学。

事实上,在前不久召开的第三届孔子学院大会和第九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上,如何促进汉语教材和教师在各国本土化成为所有与会者讨论最热烈的话题。许多专家认为,随着国际格局和教学技术环境的变化,汉语教学的目标和理念都发生了变化。中国必须在汉语教学、教材和教师方面下大力气,才能抓住汉语推广的机遇期。

上海外国语大学派到德国柏林大学孔子学院的一个老师曾说,我教了一辈子汉语,现在要重新认识自己的母语。在上海教德国学生学汉语和在柏林教完全不一样。在德语环境下,怎么教汉语,需要重新思考。

许嘉璐说:“最根本的是观念上的创新。这和我国教育体系有关,我做了40多年的教师,老师都是按照教学计划来教,我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现在教学在发生变化,怎么教要考虑学生需要不需要,接受不接受,这个课程社会需要不需要。要让汉语健康地走向世界,首先要转变观念,寻找适合汉语非母语者学习习惯的方式。”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