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心系三峡春与秋

2009-02-0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通讯员 舒春平 温常青 陈万金 我有话说

驻守在三峡库区的武警重庆市总队第三支队官兵,17年来服务百万移民、造福三峡库区,支队被国务院、重庆市表彰为“移民工作先进单位”和“拥政爱民先进单位”,220名官兵被评为“移民工作先进个人”和“拥政爱民先进个人”。

搬运重得“离谱”的大缸

三峡库区腹地在万州

。重庆市万州区下辖5个县城、102个乡镇、955个工矿企业,有82万群众需要搬迁,占整个库区移民总量的72%,是移民任务最重最难的地区。

故土难离呀!举家外迁的移民,要做的事千头万绪――仅移民财物运送,就是一项庞大的工程。武警重庆市总队第三支队官兵甘当移民“搬运工”,为此流过多少汗、受过几次伤,谁也说不清。

万州胜利路食品批发城搬迁,支队官兵主动请战,出动5辆运输车连续奋战6天,搬运1100余吨货物,没给上百家批发商户造成半点损失。

重庆市云阳县高阳镇300多名老弱病残居民迁移,支队官兵在每台车上安排卫生员,为头晕呕吐的老人、孕妇和孩子拿药端水,保证他们在途中吃上可口的热菜热饭。

2004年夏天,三支队几名官兵在帮万州区太龙镇移民、孤寡老人江川河搬运东西时,被一口重得“离谱”的大缸难住了。江川河老泪纵横,说“缸里全是故乡的泥土,带上它就为一辈子都能闻到故乡的气息”。官兵们理解老人的心情,他们按照“不遗漏一件物品,不让移民留一丝遗憾”的要求,用足气力,扛起大缸,满足了老人的愿望。

为了让移民充分了解党和政府的移民政策,支队官兵编写移民工作宣传提纲,组织1000多个政策宣传小分队进村入户开展宣讲。他们在102个乡镇设立“移民中转站”,全面细致地为移民提供服务。2001年以来,“中转站”接待移民6千余人次,义务帮助5820户移民搬迁,搬运物资、家具3900余吨,拆迁房屋1392间。

再造丰饶田园

谈到三支队官兵的帮助,重庆市城口县金颜村的刘发贵书记至今难以忘怀:城口县金颜村有生产茶叶经验,迁移后他们为没有致富门路发愁。三支队官兵及时请来茶叶种植专家,帮助金颜村村民开垦茶园,当年就种出优质鸡鸣茶,创收20余万元。如今,这里的移民全部脱贫致富,各家存款都在3万元以上。

土地是移民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未来生活的希望。搬迁后,一部分移民没了可耕种的田地。三支队官兵本着“多搬运一块肥土,多开造一块田地,多添一分安居乐业信心”的精神,倾心为移民再造丰饶田园。他们派出兵力2800多人,为库区沿岸600多户村民抢搬小农田小菜园700多块,总面积达40余公顷,移土约5000多立方米。

2006年夏天,重庆地区发生百年不遇的旱灾,库区一些移民居住点成为重灾区。三支队1000多名官兵连续40天用抽水机抽水、用肩往山上挑水,帮助移民点恢复生产生活,安定了移民人心。2003年12月,重庆市开县高桥镇发生天然气井喷事故,数万群众生命受到威胁。三支队官兵冒死奔赴现场,救出400余名群众,疏散转移群众5万余名,受到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通令嘉奖。

守望人文生态环境

三峡库区蓄水,一大批文物古迹被迫迁址。2002年10月8日,张飞庙闭馆,三峡库区年龄最大的“移民”――三国猛将张飞搬出老宅,迁往“新家”。新建的张飞庙按老庙原样复制,为此不仅要把庙内的200多棵珍贵名木古树、600多件木刻字画、数百件石刻和众多雕塑、雕梁画栋悉数搬走,连石阶上的每一块石料也要一并转运。三支队官兵白天清点文物、打包装箱、押运护送,晚上轮流守卫。450多车拆下来的建筑物、文物以及古树,没有一件损坏和丢失。

重庆市奉节县依斗门属国家重点保护文物,依斗门条石将在奉节新县城鱼腹文化旅游移民开发区的宝塔坪重建。每一块条石都不能损坏,拆除时既不能爆破,也不能动用大型机械。参与拆迁的官兵用特制的小木锤,小心翼翼地把条石一块块轻轻敲松,然后撬出抬上卡车,运到新址复建。正值寒冬时节,许多战士手上、耳朵都长出冻疮,但没人叫苦叫累。

这些年,三支队先后投入兵力4000多人参与多处著名国家重点文物古迹的迁移和守护,搬运8000余件文物无一闪失。

三支队官兵还积极开展“建设绿色库区、营造生态三峡”活动,每年植树达3万余棵,并坚持管护,保证成活。如今,三支队官兵建设的“武警世纪林”工程,已经成为保护母亲河的标志性工程,它覆盖在44公里长的长江岸线上,是治理库区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道重要屏障。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