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2009-02-03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据新华社伦敦2月2日电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日在伦敦接受英国《金融时报》主编巴伯的专访,就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及其他问题回答了提问。

巴伯:温总理,非常高兴能够采访您。本周您也访问了达沃斯。在达沃斯,人人都在谈论如何重树信心的问题。有人也谈到要恢复信心,需

要解决银行业的问题。中国面对目前的金融危机可以采取哪些措施以恢复信心?

温家宝:我这次出席达沃斯论坛和访问欧洲,可以说是一次“信心之旅”。我带来了中国应对金融危机的信心,也带来了同欧洲加强合作,推进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信心,带来了世界携手共进,共渡时艰的信心。我对中国经济应对危机的信心是建立在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之上的。主要表现是,信心的来源在于我们对形势的正确判断;来源于改革开放30年形成的强有力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体制;来源于中国有一个稳健的金融市场体系;来源于中国有广阔的市场潜力和回旋余地;最重要的是来源于政府坚决果断的决策,决策的力度和决策的速度。

巴伯:现在中国政府出台的经济刺激方案规模是否足够大?是否需要采取进一步的措施?

温家宝:应对金融危机必须有足够的规模刺激经济增长。但是这个措施应该是完整的、全面的,标本兼治,远近结合。我可以把我们一揽子计划概括为五个方面。第一,扩大内需,大规模增加财政投入。第二,调整和振兴产业。第三,大力推进技术改造。第四,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第五,保持金融的稳健以支撑经济。

巴伯:刚才您谈到,中国为刺激经济增长所出台的大型一揽子计划,我想国际社会,特别是美国,也期待中国采取更多的措施,上周针对人民币汇率问题中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比如美国新任财长说中国在操纵人民币汇率,您决定将采取怎样的措施来说服美国采取更照顾中国关切的态度,您对中国操纵人民币汇率的说法有何态度?

温家宝:说中国操纵人民币汇率是毫无根据的。我们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实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3年多来,人民币汇率对美元有效升值21%,对欧元升值12%。我们实行的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照一篮子货币,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种制度符合中国现实、国情和需要。

我想讲一个观点,就是保持人民币在合理均衡的水平上基本稳定,不仅有利于中国,而且有利于世界经济,也有利于当前世界克服金融危机。许多人没有意识到,如果人民币汇率大起大落,将是一场灾难。

巴伯:温总理,现在我们知道,国际金融危机至少源于美国,美国有很多风险管理和监管领域的错误,但是也有人说,这场金融危机一部分的原因也是由于世界经济失衡,比如他们指出,中国有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对持这种观点的人,您有什么回应?

温家宝:我认为这种观点是荒谬的。这次金融危机始作俑者是某些经济体自身经济的严重失衡,主要是长期的双赤字,靠借债保持的高消费。对一些金融机构,长期失去有效监管,使他们利用高杠杆率来获取巨额利润,一旦泡沫破灭,灾难就留给了世界。一个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目前人均GDP水平只相当于英国的十六分之一。我们急需资金进行建设,改善民生。那些靠举债而过度消费的人反过来责难借给他钱的人,这不是颠倒是非吗?中国有句话,叫猪八戒倒打一耙。我在达沃斯谈到这个观点的时候,大家是赞同的。

巴伯:温总理,我想恐怕中国还需要继续购买美国国债吧?

温家宝:这件事确实很敏感,我们毕竟有巨额的外汇储备,这些外汇储备是需要加以经营的,购买外国国债是一种方式。但是是否继续买,买多少,将根据中国的需要,并且按照外汇安全、保值的要求来决策。我们希望美国经济好转。我们也认为,当前稳定国际金融市场,对应对经济危机,提升市场信心,使国际经济尽早复苏是有利的。

巴伯:有人提出这样一种呼吁,希望中国在外汇储备中拿出一部分钱流转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换取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更大的投票权,作为应对金融危机的办法,中国对于这种说法有何态度?

温家宝:我们主张,首先要改革国际金融机构,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要增加发展中国家的份额,代表性和话语权。同时也要加强对国际金融机构贷款的监管,资金使用的监管。

巴伯:我还想在这里提一个有关中国外汇储备的问题。现在中国政府是否打算使用部分外汇储备刺激国内经济增长,比如说用于财政投入。

温家宝:外汇储备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表现。我们正在研究外汇储备如何使用。你们都是专家。外汇储备是中央银行用人民币购买的,是中央银行的负债,如果财政使用必须发行国债,购买来用。第一,我们正在探讨、探索如何合理有效地运用外汇储备来为我们的建设服务。去年,我们就发行1.5万亿元国债,购买了2000亿美元的外汇,由中投公司运营,包括通过企业对外投资。第二,外汇必须用在国外,用在对外贸易和对外投资。因此我们希望用外汇来购买中国亟需的设备和技术。这是一个很专业的问题。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